【記者蔡元貴報道】古物諮詢委員會明天開會,討論四個古蹟的法定地位。元朗的廣瑜鄧公祠、港島半山的甘棠第、油麻地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及上環的文武廟,都獲政府建議列入法定古蹟,確保建築物不會被拆卸。保育團體歡迎當局的計劃,但批評政府選擇古蹟標準含糊。
這四個古蹟現時都是一級歷史建築,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必須盡可能予以保存。但在法例上,如果業權人想拆卸這些歷史建築物,政府無權阻止。為了確保這些歷史建築得以保留,政府提議把它們列為法定古蹟。
位於元朗錦田水頭的廣瑜鄧公祠又叫來成堂,在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鄧氏祖先鄧像六興建,用作祭祀鄧氏第17代祖宗鄧廣瑜。公祠曾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大規模重建。1994年,政府宣佈把公祠列為暫定古蹟,95年進行修葺,並開放給公眾參觀。
長春社歡迎政府建議
半山衞城道古蹟甘棠第則是由富商何東的弟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是20世紀初的著名商人、慈善家及社會領袖。甘棠第一直是何家的居所,至何甘棠離世後不久,即1959年,物業輾轉賣給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2004年,香港政府用5,300萬元向教會收購甘棠第,並花了9,100萬元修葺,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
長春社歡迎政府建議,但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說,當局選擇法定古蹟標準含糊﹕「廣瑜鄧公祠同區仲有好多好有價值嘅建築,例如清樂鄧公祠,歷史仲耐過廣瑜鄧公祠,但係只列做一級歷史建築。」他認為現有評級機制未能完全反映古蹟價值,希望政府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