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於2005年就人民幣升值進行改革,中美貿易逆差擴大,中國外滙儲備創紀錄地急增,令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升溫,在美國為首等西方國家的壓力下,不得不急速進行一次性升值。然而,今次中國雖作出回應,卻未有明確交代時間表及升幅,而且表明不會進行一次升值,回應美國政治壓力的態度跟05年時截然不同,這跟兩個時空的經濟環境有莫大關係。
05年人民幣升值時,中國對外貿易比重最多的國家或地區依次序為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是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時至今日,今年首5個月前5位貿易夥伴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及香港,反映中國的貿易夥伴已逐漸改變,中國外貿不再只依靠美國消費,反而歐盟已取代美國成為最大貿易夥伴,而東盟亦列第三,美國在中國經濟的影響力下降,隨之而來便是中國在滙率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由雷曼事件而至歐洲債務危機,強化中國對外要市場多元化,對內要進行經濟結構性改革,目的來得簡單而有力,就是要延續經濟增長,先安內再有力對外。
美貿易夥伴位置被取代
為免經濟專家誤解即將進行的滙改完全複印05年的內容,人行昨邀請來自學院及投資銀行的經濟師解畫,同時收集意見,好讓日後滙改時,更掌握市場形勢。
有指人民幣改革重新啟動,會影響香港聯繫滙率政策,德銀首席經濟師馬軍指,聯繫滙率行之有效,並沒有政治或經濟理由去取消它,相信對港經濟及港元影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