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港股成交卻顯著下跌,由5月下旬平均每天成交金額達648元,跌至6月份開賽前的496億元,再跌至開賽後平均只有442億元。不少投資者將近期淡靜的巿況,跟世界盃拉上關係,坊間更有說法指基金經理會在賽事舉行前,先行平倉或減持手上持貨,從而可全心全意觀賞賽事。
已現中長線投資機會
這個民間智慧,參考過往經驗確有數據支持。股票巿場在世界盃比賽完結1個月後的回報,或較賽前1個月為佳。在今屆世界盃賽事開賽前1個月,環球股巿累積下跌6%。比賽將於7月12日結束,又適逢美國股巿會開始第二季度的業績公佈期,是否代表金融市場將再次重現生機呢?
花旗分析員利用1930年至今的數據,分析世界盃舉行前及完結後1個月的股市表現(見表)。綜合過去18屆的世界盃賽事,當中有12屆,股巿在比賽完結後的1個月,表現會較比賽前1個月為佳。從過往數據來看,世界盃效應的說法,有三分之二的次數是成立的。每一屆賽前和賽後1個月的表現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波幅,賽前1個月表現差距,由正回報4%至負回報11%;賽後1個月的表現差距,則由負回報10.9%至正回報31%。
可是平均來說,股市於世界盃舉行前1個月,錄得平均2.3%的負回報;在比賽完結後1個月,則錄得平均0.5%的正回報。若以中位數計算,世界盃舉行前及完結後1個月的平均股市表現,則分別為負回報0.2%及正回報0.1%,仍顯示股市在世界盃完結後,表現相對賽前為佳。
雖然上述分析印證了股市於世盃完結後或有較佳表現,但我們認為,宏觀經濟、股市盈利及估值等基本因素,仍是決定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
展望後市,歐洲債務問題未必可於短期得以解決,市況或會持續反覆,但由於我們預期環球經濟有機會持續復蘇,現時或為中長線投資者的吸納機會。環球股市中,以新興市場前景相對吸引,不但經濟及企業盈利前景較佳,現時估值顯著回落,較長期平均水平存有折讓,吸引力上升。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