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下父親俯首甘為孺子牛,50多歲的譚榮更是非一般好爸爸。任職的士司機的他月入萬多元,除了肩負一家三口的生活擔子,還每月節衣縮食省下約2,000元,助養逾10名貧窮兒童,「見到佢哋慢慢長大,感覺好似見到親手撒嘅種子慢慢發芽咁」。
譚榮的父親是「我為人人」的榜樣,「嗰時屋企窮,又有七兄弟姊妹要養,但阿爸寧願將平時慳埋嘅斗零畀街邊嘅乞兒,佢話只要幫到人就開心」。父親身教令譚榮養成節儉性格,「自己食少啲、用少啲,慳番啲錢就可以幫有需要嘅人」。
探望後離開一刻倍神傷
04年譚榮偶然看到宣明會宣傳助養兒童海報,心念一動決心幫助這些三餐不繼的兒童。當時香港剛被沙士摧殘,經濟不景氣的氣氛籠罩全城,譚榮每天要「揸足16個鐘的士」才夠一家三口餬口,但他仍堅持「死慳死抵」助養兒童,日復日、年復年,04年至今譚榮已助養過十多名兒童,現時每年約花2,000元助養13、14名兒童,助養的兒女,遍佈內地、非洲、東南亞各國。
譚榮曾跟隨宣明會到柬埔寨和貴州等地方探訪自己助養的兒童,「去之前好開心好緊張,帶咗成篋衫同埋小食」。探訪後卻很神傷,「唔知幾時可以再見佢哋,離開時,望住佢哋嗰剎那好想喊」。受助兒童一年會與助養人通信幾次,通常會送上近照及簡單的圖畫,數句祝福話,雖然沒有甚麼內容可言,但對譚榮來說卻彌足珍貴,「所有信我都收得妥當,每次都用兩日時間覆晒佢哋」。
有些受助兒童長大後,不會再聯絡助養人,譚榮說會感到傷感,「我唔止當佢哋係仔女,仲當佢哋係我嘅弟妹。」但他沒有因此心淡,還不斷鼓勵親友助養兒童,苦口婆心沒有白費,數年來至少十多名友人在他游說下助養貧童,他說:「大家都係人,用少少錢就可以將希望帶畀佢哋,點解唔做呢?」
赴川賑災後更珍惜家人
善心一代傳一代,譚榮的女兒頌瑩(Ivy)中四時便省下零用錢每月助養兒童,並笑言小時候看到父親寧願助養素不相識的兒童,也不肯給她多一些零用錢感到不是味兒,「但當人大咗,就開始明白點解佢要咁做,開始識得自己慳啲錢去幫人」。Ivy首個助養的是印度兒童,「見到佢喺我幫助下健康長大,真係好開心。」
譚家三口都有助養兒童,08年汶川大地震,一家人更走到都江堰協助救援工作,Ivy說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很多災民卻家破人亡,令他們更珍惜家人,「好多人屋企冇咗,但係又冇人理佢哋,睇見都覺得好傷心好想喊」。儘管可以提供救援物資,但始終不能令遇難家庭團圓,「我哋幾個人幫到嘅真係好有限」。
記者 梁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