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難不死三中華鱘歸來海洋公園設新館 供10條國寶棲身

大難不死三中華鱘歸來
海洋公園設新館 供10條國寶棲身

【本報訊】國寶中華鱘重現海洋公園,今次10條國寶棲身於命名為長江足跡的全新中華鱘館,並改以淡水飼養,避免因不適應鹹水而患病甚至死亡事件再現,而缸內都是長江較溫和的「熟朋友」如胭脂魚,中華鱘不用擔心再遭「兇殺」。公園本年度入場人數據悉已超逾490萬人次,主席盛智文稱配合新館落成,料本月底財政年度完結時,可突破08年503萬人次的紀錄。 記者:翁煜雄

經觀察後10條中華鱘昨正式與遊客見面,年齡為2至10歲,身長0.8米至2米,其中3條更是香港的老朋友,08年底一度送回廈門,現時回歸。盛智文說,今次只以淡水飼養,不再提供鹹水環境,而內地已有很多年淡水飼養中華鱘經驗,相信中華鱘今趟會較適應。
他解釋,於淡水出生的中華鱘,數個月大就會游到鹹水的大海,成長後再游回淡水產卵,故此中央08年送來10條中華鱘時,公園與內地專家遂決定,首次試以鹹水飼養作研究,但發現部份不適應。

中華鱘館昨日開幕即吸引大批人排隊參觀。

香港鬥魚是以香港命名的淡水魚,在中華鱘館可看到。

模仿長江生態

專家相信這是因每條中華鱘對海水鹹度適應不同,在野外環境,較適應鹹度的會游到近大海處,相反便會留在河口與大海間的鹹淡水交界;然而,水族缸內未能清楚劃分不同鹹度水域,令部份中華鱘不適。
上次除兩條中華鱘不適應海化而死亡,也有一條是遭缸內的海狼咬死。盛智文說今次缸內全是長江流域淡水魚,「中華鱘跟牠們都很熟悉,牠們也較溫和」。至於會否再有同類事件,他稱:「魚就是魚,難以完全防止。」
市民也可在長數十米的拱型長廊內,感受中華鱘在頭頂游弋。隨國寶來的「書僮」有胭脂魚、圓口銅魚、中華倒刺及白甲魚等,均是長江淡水魚種,體形明顯小於中華鱘。此外也有水族缸展示香港鬥魚等本地淡水魚。

回歸海洋公園的中華鱘改以淡水飼養,避免因不適應海化過程而染病,甚至死亡。孔慶初攝

長大送返內地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代表危起偉稱,圈養中華鱘約5%至10%會因病死亡,3條重返公園的中華鱘已再次適應淡水環境,並已長大至2米,但中華鱘最長可達5米,現時的魚缸相對較細,故當這批中華鱘長大後或會送返內地,由較年幼的來港。
他說中華鱘歷史可追溯至1億4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其祖先與恐龍同時存活,可惜由於受人類生活發展影響,已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瀕危魚類,野生估計只有200至1,000條。

衞星追蹤野外求存情況

【本報訊】曾在海洋公園居住後,返回內地的另外4條中華鱘,已有新任務,就是戴上衞星追蹤標籤,並放生到長江野外環境,協助專家了解中華鱘在鹹淡水間生存習性,以及牠們如何在野外求存,從而研究如何保育估計只餘下約1,000條的野生中華鱘。

記錄游經路線及習性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代表危起偉稱,4、5月曾與海洋公園合作,共將108條內地圈養的中華鱘,放生到廈門九龍江與海水交界水域,每條中華鱘均首次在魚身加上衞星追蹤標籤,以追蹤牠們的去向,其中4條曾在海洋公園生活。
他補充,標籤大約3個月至1年內,分批自動脫離魚身,並會浮上水面,將記錄所得的資料透過人造衞星傳送到研究所。他說標籤會記錄每條中華鱘游經路線及路程,以了解其生活習性,包括如何在淡水生活,以及到大海時對鹹水的適應;標籤也會記錄中華鱘身體纖維情況,估計其生長速度等。
他又說,該批中華鱘料快會游到福建及浙江等地,最快7月會有首批資料送回研究所。

「中華鱘館──長江足跡」
魚類概覽

-中華鱘-
數量:10條(其中3條曾在海洋公園生活)
身長:0.8米至2米
年齡:2至10歲
棲息地:長江、錢塘江及珠江沿岸
生態特徵:地球上最古老脊椎動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稱
生活特徵:出生於淡水河域,數月大時游向大海,成年後游回淡水產卵。野生數量約200至1,000條
外貌特徵:頭較大呈三角形,口在頭部下腹面,沒有鱗片

-其他長江淡水魚-
胭脂魚:長58至98厘米,棲息於水底的中下層
圓口銅魚:重3.5至4公斤,棲息於水流湍急處
白甲魚:重0.5至1公斤,棲息於中上游

-其他淡水魚-
香港鬥魚:最長可達12厘米,分佈於香港東北地區,是唯一以香港命名的初級淡水魚

資料來源:海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