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風濕病或致殘障10%併發虹膜炎 毫無徵兆 隨時失明

兒童風濕病或致殘障
10%併發虹膜炎 毫無徵兆 隨時失明

風濕病系列(五之二)
【本報訊】小孩子經常投訴膝頭痛、腳跟痛等關節痛,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在撒嬌,因千分之一的兒童會患上慢性兒童風濕病,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及皮肌炎等。患此症的兒童不但會關節腫痛變形,或致無可逆轉的殘障,更會危害視力,甚至併發器官發炎致命。
記者:梁洵瑜

瑪麗醫院兒科醫生李子良表示,兒童風濕病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攻擊自己的器官,關節、筋腱及肌肉等結締組織,也可影響眼睛、腦部、肺及心臟等。種類多達100種,但主要分開急性及慢性兩種,前者如川崎病及紫癜症;慢性則有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症、皮肌炎及血管炎等。
本港並無統計兒童風濕病患者數目,但估計每千名兒童有一人患上慢性風濕病,有些在一、兩歲已發病。李子良指當中屬急性風濕病個案較多,患者治療後復發機會低,惟慢性風濕病兒童則要長期抗病。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IdiopathicArthritis)患者較多,瑪麗醫院現有140名兒童患者,早前症狀是關節腫痛,如腳跟及膝關節、手指小關節也受影響,如不及早控制,關節及軟骨組織會被侵蝕,致永久變形,「有啲喺一兩年內就會侵蝕晒,到時要換人工骱。」
他指出,坊間對少年風濕病有很多誤解,如誤以為只有一種風濕病,但其實有多達100種,更以為風濕病只會痛不會致命,實情是有10%患者會併發炎症如虹膜炎,「呢個症狀可以毫無先兆,有病人係因為咁樣盲咗」;更有0.5%至2%出現心、肺積水或肝脾發大致命。

手部細關節發炎紅腫並出現永久變形。

部份患者膝關節位置呈現腫脹痛楚。

「唔少人病咗一年至知」

另外,不少人誤以為類固醇是唯一治療藥物,但現已有一些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及生物製劑;類固醇則對單一或小關節型風濕病有效,在關節腔內注射藥物也相當安全。由於風濕兒童要接受多個專科治療,如眼科、物理及職業治療等,建議一站式服務減少對患者的影響。
李子良強調,公眾以至醫護對兒童風濕病認知不足,容易延誤醫治引致嚴重後果,「唔少人係喺病咗一年至知。」他提醒市民若兒童持續關節腫痛、骨痛、皮膚呈不癢的疹、肌肉無力或持續發燒等任何一個症狀,就有可能患風濕病,應立即求醫。

特稿
病發腳跟痛 被當筋膜炎

「舊年7月開始腳跟痛,行路趷吓趷吓,後來越嚟越痛,痛到要用枴杖至行到,嗰時最驚係要坐輪椅。」15歲少年天朗前後向五、六名醫生求診,也無法找出病因,醫生說是筋膜炎,處方消炎藥了事,遲了十個月才確診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

「好彩啲關節未嚴重侵蝕,未變形」。其母親陳太指市民大眾甚至醫生,對幼年風濕病認知極不足,她先後帶兒子向普通科西醫、政府門診、私家醫院門診甚至骨科醫生求醫,照X光、物理治療以至磁力共振統統做過,都無法確診,最終有醫生為他驗血,懷疑患風濕病,她再自行上網找資料並到瑪麗醫院求醫,天朗才得到適當治療。
天朗最初是左腳後跟痛,「腳跟落地就好痛,好似有嚿嘢喺入面咁」其後痛楚加劇,腳跟腫脹發熱,「西醫話係筋膜炎,食止痛藥冇乜用,一路痛到上膝頭」,無法上體育課,在家也懶得走路,坐在有輪的椅子在家中「轆來轆去」,爬上床也艱難;止痛貼、冷敷熱敷也試過,惟有用枴杖走路,上樓梯要雙手扶着支撐自己,「其他人睇到都唔信我痛得咁犀利,最痛嗰時真係有喊過,最驚係要坐輪椅」。
現時他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瞬即好起來。「真係180度轉變,打完第二日起身已經冇咁痛」,走路靈活得多,但每月兩針藥費近萬元,陳媽媽希望醫管局提供部份資助減輕負擔。為提高對少年風濕病認知,兩母子加入了病人組織少青風協會講解經驗,希望其他患者可及早治療。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