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拆全球性「債彈」 - 黃元山

貸評山下:拆全球性「債彈」 - 黃元山

之前提過,歐美皆有「債彈」,要拆全球性的「債彈」,傳統上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像歐洲一樣,實施緊縮的財政手段,包括減少開支、增加稅收;二是增加國民收入,提高國家整體的GDP,使國家財政與收入比例慢慢的重新達到平衡。簡單來說,不是減少使費,就是增加收入。

印鈔削債有限制

最後,就是美國使用的非傳統做法──印銀紙。坊間一般說法是,印銀紙使鈔票增加,使通脹來臨,於是政府的債務相對減少(DebtMonetization)。但如果每個人也預期通脹來臨,市場的名義利率(NominalInterestRate)便會提高,於是政府所需付的利息也相對提高,便達不到減少債務負擔的目的。所以,要達到印銀紙以減債之目的,政府必須攻其不備,管理好市場的通脹預期,即減低市場的通脹預期。
事實上,如果最後真正的通脹,是比市場預期出其不意的高,政府印銀紙的目的才會達到,印銀紙的力量才會有所發揮。所以正確來說,印銀紙不能直接減少政府的負債,成功與否,首要條件是減低市場對通脹的預期。
這正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做的事,他所有的說話如就業環境差(人工加幅不高)、美國經濟復蘇(有條件加息,雖然跟之前關於失業率有矛盾)等,也是希望市場相信通脹壓力不大。從某個意義來說,我同意他對通縮的憂慮,因為有不少私人信貸在金融海嘯中消失而仍未恢復,這是一個短期的憂慮,但如果伯南克不顧一切的印銀紙,最終印銀紙的力度很有機會比通縮大,所以長遠來說當然有通脹壓力。
但問題的重點是,伯南克有很大的誘因去壓抑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他說的話不是反映現實,而是要溫水煮蛙,使市場放下對通脹的防備,他便可以暗暗地誘發通脹,其中一個辦法是使CPI(消費物價指數)不升。眾所周知,美國CPI低估了真實的通脹,利用這個人為弄低了的CPI數據,就可名正言順的製造負利率環境,逼出一個長期通脹的環境。事實上,從TIPS(與通脹掛鈎的國債)仍處於低水平,可見伯南克似乎暫時成功控制市場的通脹預期。

須控制通脹預期

我擔心的,反而是如果市場看穿伯南克管理市場通脹預期的策略(從金價上漲可見市場的看法),那麼就算他成功的誘發通脹,也不能達到政府減債之目的,將會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也解釋了為甚麼伯南克最近在國會上說,他不明白為甚麼金價會上升、他看不到這跟通脹預期有甚麼關係,實在是欲蓋彌彰。
當然,歐洲「債彈」與美國「債彈」最不同之處,是由於歐元的結構問題,歐洲印銀紙的空間沒有美國那麼大,有機會再談。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