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開筆時,已提過內地公佈的經濟數據,儘管被認為水份不少,但仍是一個分析神州經濟的重要參考。上周引發全球股市急升原因之一,正是國家統計部上周公佈了5月份的出口按年大幅上升48.5%,市場認為歐洲的債務危機,並未有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壓力。
工業增加值連跌兩月
然而,筆者更加相信,魔鬼盡在細節中(TheDevilsisintheDetails)。周五亦出了一個並未被傳媒廣泛報道的數據,就是工業增加值。其實工業增加值按年增幅,已連續兩個月錄得增長下跌,從3月份的18.1%下降至5月份16.5%。
如右圖述,工業增加值年增幅,大體上領先出口,少則二至三個月,多則半年。兩者在金融海嘯的升跌更幾乎餅印一樣。工業增加值領先出口,道理非常簡單,歐美先下定單,然後國內工廠生產,生產完畢後才付運出口。
5月份出口增長強勁,除了因為基數低以外,是因為5月份的出口,定單往往正是農曆年後至3月左右的下單,當時歐美各地市況毫無異樣,定單充足不足為奇。
到了4月,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定單的一方才會減少,所以5月之工業增加值就有所放緩。
加薪潮將影響出口
加上富士康(2038)員工輕生事件引發之工廠工潮,廠家可預見的,肯定是生產成本上升,下一步就有機會影響出口。所以歐債危機與工人加薪潮對出口之影響,一至兩個月後才會見真章。
這正與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於幾天前之例行發佈會上提到,中國於7月後出口增長將會放緩,全年出口形勢不樂觀,不謀而合。商務部的冷水,澆得有道理。
(本欄逢周四刊登)
陳建良
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投資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