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曾蔭權先生今天將會跟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就政改進行電視辯論。
政治人物在選舉期間進行電視辯論不算是甚麼新鮮的事。美國自六○年總統大選開始電視辯論已成為每次選舉的慣例;○八年總統大選奧巴馬跟麥凱恩就進行了三場辯論。香港過去的特首選舉、立法會選舉同樣有安排候選人作電視辯論。在○七年特首選舉中,特首曾蔭權就曾跟公民黨候選人梁家傑進行過兩次電視辯論。不過,今次辯論不一樣。
今次辯論不是因為曾蔭權要跟余若薇角逐特首的職位。今次辯論是特區政府宣傳政改方案的重要一步,目的是要透過辯論解釋政府的立場,解釋政府方案的優點,硬銷政改起錨的重要性。雖然辯論的安排總算跟一般政治辯論的規矩相距不遠,但由於它本身是特首及特區政府精心安排的一場政改宣傳騷,只要主持人不留神、不小心或反應不夠敏捷,辯論便很容易變成各說各話,沒有交流,沒有釐清問題。特首更可以輕易避過困難或具挑戰性的問題,像錄音機那樣硬銷政府的觀點。要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要避免辯論變成「起錨」騷,擔任主持的吳明林先生固然要全力以赴,促使特首切實回應市民及余若薇的問題;余若薇議員也要盡力把市民的關注、質疑、批評向曾特首提出,令他不能顧左右而言他,令他不能含糊其詞,蒙混過關。
正因為今次曾余辯論不是一般的選舉辯論,不涉及個人勝負,曾特首或余若薇更不會因辯論表現欠佳而敗選。因此,觀察及評價這次辯論該主要考慮雙方有沒有透過辯論表達及回應市民的疑慮,能不能清楚向市民展示政治現實及可行的選擇,可不可以讓市民掌握支持、反對政改方案的理據。只有達到這些目標,今次辯論才真正有意義,今次辯論才能擺脫鬥大聲、鬥惡的討論方式,今次辯論才能減少誤會與分歧。若果雙方都只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論點發揮,刻意迴避難題,辯論將會沒有任何成果,社會的分歧將更難消弭。
當然,真正重要的不是多喊幾次起錨,不是多拍幾條支持政改的短片,甚至不是搞一次電視辯論。真正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積極、切實回應市民的訴求,修改不得人心的政改法案及為雙普選作更明確的承諾。雖然特區政府一再表示政改方案得到半數市民的支持,但有關數據根本沒有說服力;最近的民調更顯示,支持方案的市民比例不斷下降,反對方案的市民則持續增加。換言之,當市民越來越清楚方案根本沒有向雙普選邁進後,原來支持方案或中立的市民已陸續改為反對方案。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若看不清這個形勢,堅持要通過原來的方案,堅持不肯讓步;社會的矛盾、分裂將會擴大,不同政治力量將會各走極端,無法溝通妥協。這不但令曾特首在剩下的兩年任期舉步維艱,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及穩定也是有害無益的!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