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薇和曾蔭權為政改進行電視直播辯論,不少學術界及政界中人均視為重大突破,開創香港為重大政策進行公開辯論的先河。有泛民主派人士認為,今次辯論只是特首推銷政改的政治包裝一部份,不論誰勝誰負、民意對政改意見是否轉勢,政府也不會因此修改政改方案內容。
學術界及部份政界人士對余曾辯論持相當肯定的態度,因為以往不論是港英政府還是特區政府,從未嘗就重大政策與反對派進行公開辯論,這種做法在外國也不算常見,現在曾蔭權主動提出,無疑開了先例,日後特區政府再處理一些具重大爭議性的法例或政策,例如再為23條立法,特區領導層將難免跟從曾蔭權的做法,舉行公開政策辯論,對香港民主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
扭轉形勢 作用有限
然而,部份泛民主派人士不同意有關觀點,因為今次辯論背後,只是曾蔭權推銷政改方案的政治包裝一部份,「只不過係佢為起錨包裝成好似好敢面對反對意見嘅一張花紙」,從特首辦高度控制辯論環境,又不准許市民參加,已知曾並非想藉此面對真正反對聲音。
更重要的是,不論辯論勝負如何,就算辯論後有更多民意反對政改方案,曾蔭權也不會因此修改政改方案內容,「辯論輸咗都可以乜都唔做,呢種政策辯論又有乜意義」。所以泛民認為辯論勝負,對扭轉目前形勢、爭取政府拋出更民主的政改方案,作用十分有限。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