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TVB記者 帶着「河蟹」疑惑到哈佛

八方人物:TVB記者 帶着「河蟹」疑惑到哈佛

新聞記者行業,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層面的人與事,遠至世界各地,近在本地社會。理想情況下,記者有時接觸最高權力,監察社會;有時為弱勢社群發聲,伸張正義。要有能力保住無冕皇帝的光環,除了努力工作,更可以努力進修。
從事新聞工作17年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首席編輯許少芬,得到一個寶貴的進修機會。她最近獲美國尼曼學人獎學金(NiemanFellowship),8月前赴哈佛大學進修一年。獎學金足夠支付她與配偶在美國生活、食宿等開支。她與在《南華早報》任職攝影記者的丈夫,將可在世界大學排名榜首的哈佛隨意修讀任何學科,不用考試做論文,暫別新聞死線。她申請獎學金時提出研究的題目是:中國官方和諧社會論如何影響中國及香港的新聞自由。

重新思考前面路程

1937年AgnesWahlNieman成立尼曼學人獎學金,讓新聞從業員重返大學校園自我增值,是美國新聞業歷史最悠久的獎學金。每年都有20多位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記者聚首NiemanHouse交流。許少芬在遴選程序中不需面試,完成一年進修後不會獲發學位。以香港居民身份計算,在她以前,兩位已故前輩潘朝彥、彭煥堯,以及曾任職《大公報》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先後於1963年、1964年1995年獲此獎學金。在中國內地,著名記者戴晴及劉賓雁,以及鳳凰衛視記者閭丘露薇也是尼曼學人。
許少芬不評論曾德成,也不會與戴晴及劉賓雁相比,「時間、環境一切都唔同,點可以比較。」一個獎學金不會使人飄飄然,幸運與際遇,天時與人和,是她為自己解釋獲選的原因。最重要是,「我早已打算離開香港,出去讀書」。她渴望到外地短暫生活,重新思考如何繼續前面路程。沒有想過永遠當記者嗎?「我以前有咁諗。」重新思考不代表不再當記者,事實上,不少人進修都是為了繼續當記者。對新聞業矢志不渝的人,「有,一半一半。」她說,某某跟某某不是留在這行很久嗎?又有些人因為家庭、經濟要離開。香港老記者跑新聞,比外國少。「我17年貨仔算甚麼?喺呢行不過是個開始。」

曾到陝西訪問黑磚窯受害者。

共曾獲七項新聞獎

1993年於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許少芬先於有線新聞當社區新聞記者,其後轉職《蘋果日報》,2001年至今是無綫《新聞透視》記者。在中國內地採訪令她心裏有一個疑問,卻又很難拍成檔案的,那就是中國官方近年經常提出的社會和諧論,不只是出自胡錦濤口的國策,「就是對國內知識分子,原來都有巿場。」記者揭露社會陰暗面就不利和諧?和諧要不要其他反對意見?新聞自由與和諧是不是對立?看你如何解釋,最重要是,由誰解釋。她期待在哈佛殿堂與專家學者交流,為自己找出答案。曾任記者的中國問題(建政至文革)專家RoderickMacFarquhar,是她最希望叩門的著名學者之一。
許少芬報道2008年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的《廢墟疑團》、講述河南愛滋村的《血的教訓》、高耀潔個人檔案《愛之醫生》,以及探討中國司法改革的《變革三十年,不走回頭路》等新聞節目合共獲得過七項新聞獎項。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