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淒美 - 李怡

端午的淒美 - 李怡

今天是端午節。在中國所有的節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端午,那是因為年輕時愛國又愛詩,而端午節就包藏着一個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記得89年六四後,畫家黃永玉畫了一幅題為《哀郢》的大畫,全畫是穿大紅袍蓄長髮伏地吟詠的屈大夫,畫的上方,畫家抄下了屈原全首《哀郢》,最後畫家寫:己巳年仲夏日黃永玉接家書後奮筆作之於山之半居。己巳年即89年,這年夏天何以有此奮筆之作?二十年前我初看此畫,心中已戚戚然。詩句中的「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和結句的「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使人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局勢,並引起共鳴。
以屈原詩作為主的楚辭,不像唐詩宋詞那麼流暢易懂,因為那時的語言已年代久遠。但翻着注解把詩讀懂了,再細味其意,自會感到含意深遠,詩意盎然。其中最動人的當然是《離騷》,那份對百姓和家國的深情,對追求良政的執着,最後以「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作結,也表明他會跟從彭咸的居所了。彭咸,是殷代賢大夫,諫君不聽,於是投水而死。這個結句,為後世留下悲壯的傳說和端午節的種種習俗。
中國政治的衰敗,早已把我所有的愛國熱情磨淨了。對屈原的忠君愛國早就不能認同。但我仍愛楚辭之美,比如《九歌》的「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是多美的句子。還有「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你知道《紅樓夢》中襲人這名字的由來,最早的典故就是《九歌》中這個花氣襲予。這都帶給我端午的淒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