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失儀,最驚嚇的莫過於裸跑上埋報紙頭版!世界盃開鑼,劈酒睇波幾乎是指定動作,擔心自己也有出醜危機?原來酒後失儀的模式是有迹可尋,是否高危一族亦早有定案,不過若想提升飲酒戰鬥力,小蟹及是好幫手!
記者:黎頌詩
攝影:周旭文
Model:Eagle@ZModel
【魔芋菊甘聚醣】(KonjacGlucomannan)
蒟蒻的英文名稱KonjacJelly,菊甘聚糖(Glucomannan)是蒟蒻中粗纖維的主要成份,屬易溶於水的一種多醣類,會在胃中滯留,引起飽脹感。
率性者易出醜
醉酒反應因人而異,有人乖乖睡覺,有人大吵大鬧,原來所有失控行為的源頭,都是因為乙醇(酒精)抑制大腦活動,引致醉酒人的認知和控制能力減弱。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酒精除可令人放鬆心情,進一步能影響人的認知判斷能力,甚至肌肉協調,所以失控有理!但可否安全醉酒又不出醜?不妨先來了解一下自己。首要的,是你的個性本質,率性而經不起逆境及挫敗的人最高危,因為醉酒後失去理性,平時抑壓着的深層特質便會顯露出來。臨床身心行為學家李寶能用「水落石出」去形容這種情況,「除了本質,醉酒後的行為差異亦有現實元素影響,我們稱之為Data。一個喝醉後脫衣吵鬧的人,都可能會出現其他的酒後行為,要看這人飲酒的動機,如果是因為高興,醉酒後可能不是吵鬧而是派錢!」
奶品減酒精吸收
酒量好當然可減出事危機,但「酒量」多由先天因素決定,肝功能好的人,分解酒精的速度較快,多喝一點也不易醉;反之,便較易醉酒。不過先天「技不如人」,也可經訓練提升酒量,但若要解燃眉之急,坊間偏方有一大堆,食牛油、芝士,甚至食藥,原理是「墊胃」。腸胃肝臟科教授王振宇則釐清,主要吸收酒精的其實是小腸,吃東西無疑可減低對酒精的吸收,但任何食物都有此功效。李寶能就教大家以甲殼素強健肝臟,增強排毒及解酒能力。去哪裏找甲殼素?就是蝦蟹的殼。換言之,以帶殼的小蝦小蟹零食佐酒,亦有可能催谷「戰鬥力」。中醫則認為,奶類食品如牛奶,可於胃壁上形成保護膜,有效減少吸收酒精。近年有不少人以俗稱的「解酒藥」打底,其中最有人氣的一種成份是KonjacGlucomannan,Glucomannan會留在胃部,減低酒精被吸收的機會。那麼蒟蒻英文名叫KonjacJelly,「吃蒟蒻提升酒量」又是否可行?蒟蒻中97%為水份,只有3%為粗纖維,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坦言,理論上是可行,不過「咪攞苦嚟辛」!
醉酒驚嚇事件
血液酒精濃度0.5% 勁醉
一般人會以喝多少酒才醉去判斷自己的酒量,事實上,醉,是以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去判斷。
解酒偏方得唔得?
中國人迷信解酒偏方,五花八門人人試,究竟work唔work?就用中醫理論逐樣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