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本文的題目正是來自端午節詩人屈原《離騷》中一句。它的意思是:只要是我心中所信奉、所追求的東西,那麼縱然死了九次我也不會反悔。
這裏最關鍵的,是「心之所善」的「善」是甚麼?也就是所信奉、所追求的東西是甚麼。《離騷》中的另一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所信奉所追求的正是解民於困頓的良政。整篇《離騷》則受時代所局限,主要是抱怨楚王偏聽讒言,遠君子親小人,以至屈大夫追求良政的抱負無法實現,更終被放逐江邊。
2000多年前屈原的忠君即愛國,甚至愛國必先忠君的思想,當然不是現代人所應遵循的。但他對所信奉、所追求的理想之執着,卻應是我們的榜樣。
現代人的「心之所善」是甚麼?最基本的就是人權,而人權最重要的保障就是民主制度。以前港英時代,香港的人權,受到英國的民主制度所保障。香港人覺得有自由、有法律權利就好,沒有感到民主的重要。主權回歸後,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的自由、法治,依靠的是《基本法》,而《基本法》則是在「一國」自我約制之下訂定的,並沒有民主制度保障。相反,「一國」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因此,自爭取88直選以來,香港人爭取民主從來是「心之所善,雖九死其尤未悔」。
這幾天,香港的政改又到了關鍵時刻。中央及香港中聯辦的官員,已不顧《基本法》第22條關於中央各部門不得干預香港特區自行管理的事務的規定,紛為香港的政改定調。前天,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向傳媒放話,說普選有間選與直選兩種模式,立法會議員由「地區直選產生的區議員互選產生,這與世界上的間接普選並不矛盾」。
郝鐵川這一說,我們終於明白中央對普選的真正設想了。簡單來說,中央的想法就是「間選普選」即未來香港的「真普選」。而曾班子推出的2012年政改方案中的6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正正是為了推行未來香港「間選即真普選」而先設的模式。倘若這次政改方案通過,那麼現有的地區直選也有可能改為中國特色加香港特色的「間選即真普選」也。
有理由相信,人大在07年決定香港2017年可普選行政長官和其後可普選全部立法會議員,正是基於這種「間選即真普選」的思路。行政長官很可能經中央可操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然後由號稱有300多萬直選選民基礎的區議員間接選舉產生,而立法會的全體議員也是由區議員間選產生。不是說「普選有間選及直選兩種模式」嗎?香港採取的就是這種間選模式。
因此,香港如果沒有定下17、20年的普選目標,那麼我們還能夠力爭普選;如果已實現了這種「間選即真普選」的目標,那就成定局,沒甚麼可爭的了。
為甚麼特區政府這次如此賣力去力谷支持2012政改方案的民意呢?目的就是要貫徹中央「間選即真普選」的既定方針。
據說在泛民企硬的情形下,港府正把民主黨的方案呈報北京,希望中央能接受民主黨方案而換取政改方案過關。但筆者懷疑中央會否接受這一人一票的方案。
政治講妥協。民主黨已作妥協,現時球在中央腳下,正考驗中央對「兩制」的誠意。
「一國」很大,中央很強,港人力爭也未必爭到。但這並不等於我們要放棄簡單、平等、一人一票的政治權利的「心之所善」。香港人必須拿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堅持真普選到底。對爛方案,決不收貨。因為那不僅是爛方案,而且是要永遠斷送我們真正民主權利的方案。
李怡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