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癡呆症患者都屬於上期介紹的「阿氏癡呆症」及「血管性癡呆症」,其他退化性病患,例如柏金遜症及利維體癡呆症(DementiawithLewybodies);缺乏維生素,例如B12、葉酸等;甲狀腺分泌失調;藥物或重金屬中毒;腦部腫瘤;腦部創傷,例如外傷、缺氧及酗酒等,以上原因均有機會引致癡呆症。
研究發現,不少癡呆症個案是由兩種或以上的病因造成,最常見的是阿氏癡呆症和血管性癡呆症並存。假如要知道所患的是屬於哪一類型癡呆症,患者必須做詳細的腦掃描及血液檢驗才可確定。
癡呆症的症狀會按病情的階段而有所改變。一般而言,在發病的初期,患者較多表現「近期記憶」的困難,例如不能牢記新認識的人名,電話號碼,放置物品的地方,或剛發生的事情等。他們的判斷力和工作技巧會減退,興趣逐漸變得狹窄。患者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例如個人財政等的能力可能會出現問題,亦有機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當病情進入中期,患者的認知能力會進一步下降。患者對辨認人物,時間等會更感困難。部份患者可能會有情緒波動、疑心、幻覺、行為問題(如叫喊,遊蕩等)、或明顯的性格改變。
到了癡呆症的後期,患者會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以致穿衣、進食或處理大小二便等都需要別人的照顧,甚至可能長期卧床。他們的語言交流會更趨減少,也可能會忘記生平中重要的事情。
撰文:賽馬會耆智園總監 郭志銳教授
網址: http://www.jccpa.org.hk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