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成功考入大學的鄭小姐,原本前途無可限量,但約兩年前突然視力模糊及經常頭暈,檢查發現患上多發性硬化症,雖然服藥後病情受控,未有影響學業,但畢業在即,卻擔心視力差及右腳間歇無力症狀會影響求職。有腦內科醫生指,此病專襲青壯年人士,嚴重可導致失明及癱瘓,令患者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今年22歲的鄭小姐,08年初因視力轉差、重影及嚴重頭暈求診,證實患上多發性硬化症,初期以類固醇控制病情,但約一年後再次出現視力模糊,需接受乙型干擾素治療,病情逐漸變得穩定,但醫藥費用每月高達數千元,但由於對家庭經濟造成一定負擔,希望政府可增加對患者的支援。
20至40歲發病 無法根治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腦內科臨床助理教授陳灌豪指,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多在20至40歲發病,早期病徵不明顯,患者普遍會出現疲倦、肢體無力、感覺異常、視力模糊、認知及語言障礙等,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易延誤求診,情況嚴重更會引致殘障及失明。雖然現時未有根治此病的方法,但藥物治療例如乙型干擾素能保護神經,減低炎症對神經造成的傷害。
香港肌健協會組織幹事蘇美英表示,該會80多名多發性硬化症會員中,約有一半人失業,面對沉重的藥物開支,生活也受影響,雖然有經濟困難的患者可申請撒瑪利亞基金,但申請門檻太高難獲得資助,故希望當局可放寬申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