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南韓昨公佈一系列措施,以減少資金流對當地經濟造成的風險,控制短期外債及波動的資金流,對該國金融體系及出口業所造成的影響。這包括限制當地及外資銀行的外滙交易,例如遠期合約及外滙掉期等,新例最快於7月落實及推行。
南韓央行、企劃財政部、金融服務委員會及金融監督院昨發表聯合聲明,指大量資金流入及流出,是觸發當地金融危機的最主要原因。當局是次目的是要減少韓圜的波動,認為減少過盛的短期離岸借貸及不必要的外滙貸款,是防止危機再次發生的辦法。
聲明並指出,新例將減低國內系統性風險,兼可作為防止金融危機發生的安全網。
外資銀行遠滙合約料大減
新例將主要針對當地及外資銀行,限制當地銀行的外滙遠期買賣,包括所有外滙衍生工具,如交叉貨幣掉期及不交收遠期等合約,不可超過這些資本的50%。
而外資銀行的外滙衍生遠期合約,將不可超過總資本的250%,外資銀行平均遠期合約,在4月尾時佔銀行總資本的301%,銀行界將要在兩年內完全符合新標準。
根據摩根大通的估計,新例實施後,南韓外資銀行的總遠期合約,將由現時的400億至600億美元,降低至300億美元。瑞信分析師認為,政府的新例若能成功推行,對經濟大環境而言是一件好事,不過亦有指短期內新例將令滙市更波動。
續干預市場 穩滙率走勢
南韓財政部副部長嚴鍾勇表示,南韓作為一個細小的開放型經濟,特別容易受到突然的資金流影響。他續稱,在雷曼兄弟倒閉後的4至5個月,共有650億美元(約5070億港元)從國內流走。他又指,政府會繼續干預外滙市場,以穩定滙率走勢。南韓當局重申新例並非要為韓圜定下方向。
早前台灣、巴西、哥倫比亞及俄羅斯,都已先後收緊資金流入及流出國家的限制,以減少滙率波動。南韓是亞洲區內第四大經濟體系,大量資金流入流出令金融體系不穩,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南韓圜由今年4月1日至今,已大幅貶值10%,跌幅是亞洲10隻主要貨幣之最。
用以量度滙率波動為期權計價的韓圜1個月引伸波幅,於今年第二季上升170%,是全球47國貨幣之中最大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