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務危機還未解決,令歐洲各國紛紛宣佈削減赤字,削赤原本有助財赤高企的國家改善財政,同時改善歐元區內經濟。不過,有分析指出,財政狀況相對穩健的國家如德國,加入削赤陣營是一種自私舉動,最後只會拖累全球經濟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指出,歐洲捲起的削赤風,將對包括美國在內的環球經濟有負面影響。根據經濟學中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mingModel),若一個使用浮動滙率的國家緊縮開支,將令全球經濟收縮,主因是政府緊縮開支令息率下跌,進而令貨幣貶值,雖然此舉能夠刺激出口,振興弱國經濟,但同時亦令全球其他經濟體出現萎縮,最受影響的將是可能陷入雙底衰退的美國經濟。
美元資產可能被狙擊
經合組織(OECD)最新估計,歐元兌美元今年已貶值逾15%,加上歐元區經濟溫和增長,往後數年每年將有最少3000億美元貿易盈餘。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監貝理斯泰因(FredBergstein)認為,由於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已有大量盈餘,歐元區龐大貿易盈餘只可輸出美國,令美國經常賬赤字升破06年8000億美元的歷史高位。他續稱,美國為了令經濟持續復蘇,只可透過加大財赤支撐國內經濟,繼續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及欠債國。
貝理斯泰因指出,歐元貶值及區內國家厲行削赤,的確是解決當下危機的好方法。投資者會轉移購買國債和美元,有助在一段時間內資助美國龐大的財赤。然而,長期的不平衡卻令美元資產有被狙擊的可能,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將令息口維持低水平,可能造成新一輪資產泡沫。
德國增競爭力冀成贏家
德國上周公佈,落實在未來4年削減800億歐元赤字,雖看似為區內國家樹立榜樣,但實情卻是在搭順風車(free-rider),透過債務危機增強競爭力,冀成為最終贏家。德國料今年經常賬盈餘將佔國內生產總值(GDP)5.5%,僅次中國的6.2%;從德國最新工廠定單數據顯示,該國是弱歐元最大得益者。
若認同國際貿易或多或少是一場「零和博弈」概念,那麼德國的確要多謝美國、西班牙及希臘等財赤國,令國內經濟及失業率沒有進一步變壞。然而,作為歐元區內最大經濟體,德國非但沒有為穩定區內經濟作出貢獻,更拒絕增加政府開支刺激需求,削減貿易盈餘,到最後只會窒礙環球經濟。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