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文化中國谷手機報紙董平:做媒體很時髦 不盲目追求

人物專訪 文化中國谷手機報紙
董平:做媒體很時髦 不盲目追求

國家振興文化產業,新舊媒體即火紅起來。文化中國傳播(1060)主席董平說:「做媒體很時髦嘛,但最重要是高瞻遠矚,搞文化產業,每個人都想認真去做,但要知道產業的未來,不要盲目去追求,要建基於成熟的媒體模式。」 記者:何凱兒

董平說的成熟媒體是報紙,他一手將報章內容放進手機無線網絡這個新媒體;另一隻手緊握着他深愛的電影。正忙着重頭戲《讓子彈飛》上畫的董平,最想的或者是讓股價也起飛!「六毛錢(指股價)是完全沒反映出現在的業務!」有感而發的董平希望提高公司業務透明度,對股民公平、公正。「我過去一年默默把公司做好,用業績表現出它的未來!」

指股價未全反映業務

由上聯水泥變身文化中國後,集團現時主業是電影電視、手機電視、手機遊戲、移動增值、報刊出版,以及演藝經紀。或許是「電影教父」名太響,市場忽視了董平原來也是「報業大亨」──與《人民日報》攜手經營《京華時報》。該報除了是文化中國的「現金牛」(Cashcow)外,更是集團切入無線新媒體的重要內容平台。《京華時報》屬《人民日報》旗下的早報。董平去年從另一投資者手上購入,「《京華時報》有非常好的現金流,每年3億至4億左右,70萬發行量,佔北京早報零售市場超過七成市場份額,是北京發行量最大的早報」。董平入主後要做的其中一環,就是將早報推到手機這個新介面,要令傳統報紙媒體多元化,開拓收入來源,包括打造「京華手機報」為隨看隨翻的新媒體,又發展「億家電子商務生活超市」,打造一站式家庭商務購物平台。

談電影「要向股東負責」

「中國7億的手機用戶,由2G過渡到3G每天的數量很大,假如中國有一千萬的3G用戶每人每月六塊錢,1年也就是6億元……」去年12月,文化中國與《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結盟發展手機電視。
「新媒體的投資不是一個很大數目,5000至6000萬……但我們也保留以前的傳媒。」董平說的是電影,「前幾年拍藝術、拿獎,近兩年也需投資商業電影、電視劇,上市公司不能拍,對股民不能交代的,必須符合市場,要向股東負責。」是的,藝術和現實,其實也可結合,問題是功力。
現時,和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人民生活題材最賺錢,「做文化中國傳播,就要弘揚中國文化」,所以董平思考着將中國文化與新媒體結合,「就像水滸英雄,可以360度全方位考慮,小說之外,手機的遊戲可以出來。」比起《水滸傳》第十五條好漢只得「雙槍」的董平,眼前這個董平的「兵器」似乎更多。

捲土重來
「我不是在做炒作」

五年前的6月,在北京保利集團的總部,董平以保利華億傳媒文化總裁的身份,向傳媒介紹將公司五成股權注入友利控股(419,後改名為華億媒體)。五年後的6月,被訪者人面依舊,但桃花卻反而全非,華億媒體落到有寬帶之父之稱的前電訊盈科(008)副主席田溯寧手上,電影教父也順着潮流,將事業版圖擴展至新媒體,事業王國的「編號」由419變為1060。
「田溯寧出來,收購了很多公司,希望有一個好的平台發揚光大,我其實也不想賣,但我也要鬆弛一下。」不過,現在仍像四十出頭的董平,並無解釋為何當年四十剛出頭時,突然要休息,這趟捲土重來,他強調絕對不是「短炒」──「我不是在做炒作!我現在是全方位進軍文化產業,我會把我16年的經驗,豪無保留的投入公司,我想這次也做10至15年,做到60歲」。

董平一手將北京最大早報、《京華時報》推到手機,開拓收入來源。 資料圖片

修讀音樂
中國電影教父獲獎無數

還未夠50歲的董平,北京師範音樂系畢業,是男中音歌唱家。他在1996年創辦北京華億影視,成為中國首批正式進入電影投資領域的民營企業,公司後來重組改名為北京保利華億傳媒文化。除了旅遊衞視執行董事、華億新媒體集團董事局主席,他亦曾任北大文化董事長,與《人民日報》合作創辦《京華時報》。
過去十多年內,享有「中國電影教父」美譽的董平,投資、製作及發行了《臥虎藏龍》、《荊軻刺秦王》、《孔雀》、《茉莉花開》、《立春》等多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先後在多個海內外電影節獲得逾50個獎項。今年重頭戲是即將上演,由姜文執導,周潤發及葛優主演的《讓子彈飛》。此外,他自爆數年前TVB放盤時,也曾透中間人搭路,最後因賣家要求80億元的天價而打退堂鼓,但將來若再有機會,他仍有興趣涉足香港的電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