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近月來隨環球股市一同調整,引發投資者憂慮中國的增長故事是否受阻?對於短期內困擾中國市場的幾個問題,貝萊德將在下文一一剖析。
首先,是有關增長的迷思。在金融海嘯後,中國股市率先反彈,全國股市市值逾3.21萬億美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近月股市無甚起色,是否因為早前增長得太大、太快?
股市尚處發展初階
中國股市市值看似龐大,實際上仍是個未被發掘的寶藏。在美國,股市加上債市的規模達45萬億美元,是GDP的319%,日本雖不及美國,亦佔GDP的280%;相反,中國的股、債市場仍在發展初階,僅佔GDP的149%。
中國雖是炙手可熱的金磚四國,但外商投資比例仍不算高。現時,中國佔MSCI世界指數僅2.3%,預計未來5年可提升至10.7%。由於不少國際大型退休基金及主權基金皆以MSCI世界指數作為投資藍本,可以預視未來將有極大量資金流入中國,故中國市場已發展得太大、太快的說法未能成立。
地方債務並未失控
另一個近期熱話,是中國的地方債務日益嚴重。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早前指出,至2009年尾,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達7.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70.4%。有專家更表示,高達7萬億元的地方債務,可能會拖垮中國的復蘇步伐。
我們則認為地方債務僅佔國家GDP約21%,仍屬可控制水平,短期風險有限。地方政府的債務主要用於基建項目,料於明年達到頂峯,隨着經濟進一步好轉,佔GDP比例可望下降,至2015年回落至約3萬億元。
樓市調控未損需求
第三個憂慮則是樓市泡沫問題。4萬億元救市方案中有不少資金流入樓市,促使內地樓價拾級而上,泡沫形成之說籠罩整個市場。
幸好,中國政府意識到房地產價格飆升的問題,於是不斷調控樓市,繼收緊二套住房貸款後,近期轉以稅項調控,包括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及物業稅等,以冷卻內地樓市,效用已漸漸顯現。
但中國消費者對樓房需求卻從沒減少過,隨着人均收入節節上升,樓房需求仍遠超供應,有利樓市長線發展。
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