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來的轉化之二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七十年來的轉化之二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新女性與三十年代、舊社會的是否不同,看一九五八年楊沫寫的《青春之歌》與一九七九年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說的是兩代人故事,遭遇卻有相似之處。
不同年代的新女性同樣要遭受婚姻、工作的折磨。《青春之歌》在文革前拍成電影,說的是三十年代故事,卻有樣板戲影子,前衞女性有一定的行為模式,說話模樣。張潔在《愛,是不能忘記的》處理的是文革後,受傷害的不祇是女性,而是人性的尊嚴。其後出現的電影《人到中年》,調子沉重,對文革帶來的禍害,作出控訴,卻是點到即止。傷痕文學,電影,經不起時間考驗,亦在於此。
有關題材,由徐靜蕾來拍,或許可拍出新觀點,新意思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拍出中國三十年代,備受壓抑女性面貌。類似《人到中年》的女性,要是出現在徐靜蕾的鏡頭下,可能會有所不同。
經濟改變了社會面貌,今天中國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二十年前改革開放前出現極大差異。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們知道那是屬於舊社會的現象,民國女子對初戀的執着,對心儀男子一往情深,對她們來說,個人犧牲不是問題,心底覺得滿足快樂就可以了。舊日情懷,帶點悲涼無奈,是沒有明天的,人生缺陷仍是美。二十一世紀的女性不會再是這樣的了,選擇沉溺淒美感覺,至死不渝愛情顯得可笑了。現世代的女子,爭取不到愛情,不是世界末日,愛情不再是一切,獨立自主才是正路。揚眉女子有奮鬥的目標,儘管目標並不崇高宏大,卻是有機會靠個人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呈現出舊中國情調。那樣子的生活態度,一去不復返了。《杜拉拉升職記》的女子腳踏實地,那是新時代職業女性的真實寫照。前後七十年,不同年代,不同女子的經歷,我們也有興趣知道。
徐靜蕾該有此功力,拍出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面貌來。那年代,備受政治運動打壓,祇有樣板戲可看,不施脂粉,祇穿沒經剪裁藍衣的女子,從外貌以至內心世界,會是怎個模樣,怎樣生活的呢,我們也希望可以在電影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