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女作家外孫女、曾被美國媒體稱為「帶着原子彈機密跑到共產黨中國」的物理學家、大學時期與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同窗、中國綠卡第一人,被中國政府視為老朋友的寒春(JoanHinton),本周二(8日)凌晨在北京病逝,終年89歲。
周日(6日)晚上9點半,在北京昌平區小王莊農場居住的寒春突然腹痛難忍,被送到了306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無法確定病情,於是在周一(7日)的凌晨3點送往協和醫院,但醫生依然無法確定她的病因。
與丈夫同葬牛場
據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原書記李維民透露,許久都不能進食的寒春一直在問:「甚麼時候能吃飯?」她對自己的身體還很自信,看見有人過來,就睜開眼睛,笑一笑。下午5點,她終於住進了急診室旁邊的觀察室。但一小時不到,突然病情惡化,陷入昏迷。一直到周二凌晨3時,經搶救無效逝世。他說,寒春昏迷後,她身在北京的兒子陽和平一直在給遠在國外的弟妹打電話,告訴母親的病情。
寒春生前曾寫遺囑,遺囑上說,生病了堅決不要把她送到醫院。因為丈夫陽早(ErwinEngst)曾在醫院住了兩年,一直靠呼吸機維持生命,最後依然走了,她覺得住院對於其他人來說,是一種麻煩。「這個老太太,一輩子都不願意麻煩別人。」一直陪伴她離開這個世界的司機老趙說,老人(寒春)走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話,但她叮囑他說,讓他早點趕回去,看看農場。寒春將與丈夫一樣葬在牛場。
寒春曾是一名核物理學家。1942年6月,她是美國陸軍部研究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中少數的女科學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武器試驗室做費米(EnricoFermi,他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的助手。但她對美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發表「鐵幕演說」感到不滿,遂在1948年追隨身在延安的未婚夫、美國畜牧專家陽早輾轉到中國。李維民稱,60年多來,寒春夫婦一直與乳牛打交道,耗盡畢生精力主要做了兩件事:推進中國的養牛機械化和牛種改良。
新浪網/美國《僑報》
寒春JoanHinton(1921年-2010年)
國籍:美國
家庭:育有兩兒一女,均在中國出生
學歷: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ofChicago)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經歷:
‧1948年3月,追隨未婚夫、美國畜牧專家陽早到中國
‧1949年,兩人在延安瓦窯堡的一個窯洞裏結婚,其後一直留在中國生活,從事乳牛養殖工作
‧1953年,被美國《真相》雜誌批評帶着原子彈機密跑到共產黨中國的叛逃者
‧2003年,她的丈夫陽早逝世
‧2004年8月15日,成為首個獲得中國綠卡的外國人
‧2010年6月8日凌晨逝世,終年89歲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從物理學家到乳牛飼養員
曾被美國媒體稱為間諜的寒春,事後證明這只是毫無根據的猜測:這個曾參加過美國原子彈研製計劃的年輕物理學家的確到了中國,且再未離開,但從那時起她的身份就變成了畜牧專家、乳牛飼養員。她只是被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所吸引,而從未參與中共的核武器研製。
1953年美國《真相》雜誌披露,寒春是「一個逃掉的原子間諜」,她掌握了許多美國的核秘密,有可能正協助中共發展自己的原子彈計劃。寒春早年到中國,除原子彈對人類造成巨大的殺傷力讓她感到憂慮外,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亦吸引她,最終追隨未婚夫陽早到中國,兩人更在革命根據地延安結婚。
寒春夫婦年輕時一直熱衷於政治運動。在延安的時期,諸如「反右」等歷次運動,他們幾乎都參加。1966年文革初期,他們被安排在專家樓裏,不能跟一般的老百姓交往。這讓這對「革命夫妻」大感不滿,於是寫了當時非常出名的大字報──《為甚麼在世界革命心臟工作的外國人被推上了修正主義道路》,要求生活待遇和同級的中國工作人員一樣、取消特殊化。最終獲政府接納。
兩人雖然在中國享副部級待遇,但生活低調、簡樸。從1982年開始,夫妻倆一直在北京郊區的農場生活和工作,積極推動中國乳牛業的發展,冷對政治議題。
美國《僑報》
外婆名著《牛虻》引領革命青年
寒春系出名門,她的外婆是世界名著《牛虻》(TheGadfly)的作者、英國女作家伏尼契(Voynich)。愛爾蘭出生的她雖寫了眾多小說,但僅得一部在1897年問世的《牛虻》流傳後世。這部作品亦影響了寒春身上流着革命的血液。
伏尼契在英美讀者中並無多少擁躉,但她嫻靜外表下澎湃的革命激情,卻在千里之外的前蘇聯和中國找到知音。人們爭相閱讀她的作品,將主人翁奉為偶像。晚年僑居美國的她,直到垂暮之年,才知道自己的書受到如此膜拜,甚至被奉為自由的旗幟。《牛虻》主人翁的浪漫英雄主義令不少青年男女熱血沸騰,不少人因此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伏尼契在1960年底,以96歲高齡離世。她留下遺言,希望將骨灰撒在紐約中央公園,讓它們隨風飄散。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