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父母或長輩的故事從來不容易。像我這些來自普通人家的還好一點,除了親朋戚友外其他人不會有太多興趣。來自世家大族、書香門第的後人可就難得多了。寫這些名人、要人少不免觸及其他名人、要人甚至達官貴人,他們的舊部、門生、後人肯定會用放大鏡檢視整本書,查找有沒有可議之處。
還好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三位女兒寫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沒有因此而縛手縛腳。她們平實仔細的縷述父親陳寅恪及母親唐篔的故事,特別是身邊軼事,讓讀者可以近距離看到身處大變動、大動盪年代的陳寅恪如何修身,如何齊家,如何愛書,如何治學,如何做人誨人。書中多次提到陳寅恪先生愛書如命,即使逃難時也首先着重安排如何把珍貴的藏書搬走,以防損傷或散失。只是兵荒馬亂,越着緊反而越保不住珍藏的書。有一回他從香港經安南返回雲南蒙自,把一些寫滿了批註的重要書籍及個人未發表的著作用最好的箱裝載,以免途中被雨水或其他東西弄壞。誰知這樣做反而引起盜賊注意,兩箱書籍變成兩箱磚頭,令陳寅恪痛心不已,還因此而病倒。
書又提到陳寅恪一家人在香港淪陷後的遭遇。那時他們家住太子道「洽廬」,生活非常拮据,紅薯皮都成了美食。沒多久,卻不時有人送來一袋麪粉、一袋米等;後來更有自稱是舊日學生的人登門造訪,請陳寅恪到已淪陷的北平、廣州、上海任教;甚至日本總督也以軍票二十萬(港幣四十萬)誘使陳寅恪協助審查教科書。面對這些誘惑,陳寅恪想的是盡快跟家人逃離香港,以免成為敵偽的打手。張羅了幾個月,終於跟其他難民登船到了湛江,再輾轉回到重慶。
看到陳寅恪先生在困境下仍堅守立場,在大是大非下不退縮,更覺得那些高嚷政治中立的校長、教授們可笑可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