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餐廳,你首先得到的招呼如下:
西餐館:請問要有氣還是冇氣礦泉水?內地酒樓:請問要什麼茶(意思是烏龍、龍井,最賤是菊花茶)?
今天在機場等入閘,走進著名的翡翠拉麪小籠包店;絕非淨坐雙計,點了拉麪兩份小籠包,向部長要開水,他答:開水三蚊杯。
正常情況會即時起身離座,今天時間趕先不去理論。香港一些食肆發了什麼瘟?最基本茶水竟然收錢?何必向文明落後看齊?
懷念從前麗晶酒店,廿年前剛開業,坐下先來一大杯冰鎮礦泉水,它比一般普羅大眾收費略貴但也貴不了多少,無敵大海景兼熱心服務,簡直超值。爾後不少縱使中環收費不便宜的店子都來那套:「先生,水要有氣還是冇氣?」
心情好時會回答;「有氣多少塊,冇氣又多少塊?可否要杯滾水?收費還是不收費?」
一般情況,體諒員工辛苦,總會留下一些小費;本來飲水收費是公司問題,制度也非員工訂立,但那口烏氣往往因此發到侍應身上;一毛錢小費也不留下,以示不滿。
水?
不可以給人客最基本一杯乾淨開水?
那頓飯平均一人消費七、九百;還要小小家家跟人客論水費?再說,不見得飲千多數千元一瓶葡萄酒的人客需要喝七、八十元所謂礦泉水;甫開口收水費反映店主小家子氣,所有食興即時打沈。
像今天在機場的翡翠,一杯基本開水竟然開口向人客收費;再好吃的小籠包自此打了極壞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