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暴力狂徒屢次犯案,相信與腦部功能失調有關,年幼時及早治療有助減低暴力傾向。有精神科專家表示,腦內的杏仁體負責控制負面情緒,杏仁體若先天結構異常,或成長時經常接觸暴力或血腥訊息,隨時令杏仁體功能失調,引發暴力行為,部份人更會重犯暴力罪行,故建議除判處監禁外,應考慮給予藥物及行為治療。
記者:陳沛冰
精神科專家、國際腦神經與精神藥理協會香港區籌委會主席鄧兆華教授表示,位於大腦顳葉的杏仁體,負責處理害怕、憤怒及侵犯等負面情緒;若杏仁體結構異常或功能不正常,可令人不懂得處理負面情緒,繼而作出攻擊他人、謀殺或自殘等行為;若杏仁體反應過敏,會令人出現異常的情緒反應,例如遇到小事也暴跳如雷,繼而作出攻擊性行為。
75%患者24歲前病發
鄧兆華表示雖然部份人出生時杏仁體已異常;但也有機會是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分泌等出現後天失衡,引致杏仁體功能失調。他又指在成長過程中若經常接觸暴力訊息,即使杏仁體無先天性問題,也有機會令前腦萎縮,不能控制杏仁體,令杏仁體敏感度不足,對做出暴力行為感麻木。
他表示美國國家衞生研究所去年發表的報告指出,腦部功能失調的精神病患者多於青少年至壯年時期發病,估計一半人早於14歲前病發,24歲前病發者更佔75%,故若能於患者年輕時提供治療,能減少不幸事件發生。雖然現時未有臨床測試可確定杏仁體是否功能失調,但若發現在兒童時期已經常有殘酷行為,例如虐待小動物,應盡早提供心理及藥物治療。
外國有成功治療例子
對於近期發生精神病患者斬人事件,鄧兆華表示不少人有誤解,以為精神病等同暴力,其實大部份精神病患者沒有暴力傾向,經常做出暴力行為的患者,有機會是杏仁體出現病變,或可處方血清素調節劑治療,從而加強前腦對杏仁體的控制。
鄧兆華指出,一些經常重複犯案的暴力重犯,監禁對減少其暴力行為作用不大,他們出獄後有機會重犯,政府應考慮處方藥物及行為治療,外國曾有以抗癲癇藥物配合壓力管理,成功治療杏仁體功能失調罪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