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粥、狗仔粉 - 李碧華

狗仔粥、狗仔粉 - 李碧華

有一回在新界某小食店,大家點的都是些粥品炒粉麪之類。這裏有一道「狗仔粥」,說是家鄉特色。
它不是「粥」而是「粉」。湯中有圓身粉條,像銀針粉,但比較粗糙。而餡料有冬菇、蝦米、肉碎、韭菜、冬菜。店主說如果冬天來會加臘肉和豬油渣。古老小食不常見,除了這店號在市區根本找不到了。
而且名堂亦奇怪,明明不是一般白米熬成綿綿的粥,基本上見不着一粒半粒米,喚「狗仔」或是鄉下的順口親切稱呼,喚「狗仔粥」則摸不着頭腦。是「形容」它很杰,稠如一鍋粥嗎?
掌故中街邊攤檔賣的「粉仔」,就是這個了。所以喚「狗仔粉」較合適。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環境差,順德人用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由於粉條長圓形,但頭尖尾尖,像唐狗尾巴,故名。
也有一說,指乃「救濟粉」之音誤。追溯至更早的抗日戰爭時期,淪陷後香港沒什麼好吃,有救濟機構把這些粉仔派給民眾,慈善性質,並非以狗辱人。
很多順德的自梳女,來港打工當「媽姐」,幫傭煮飯也有年老退休日,便在街邊擺賣養活自己──「狗仔粉」是鄉食也是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