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影響 房地產調控內地GDP料放緩 延加息

歐債危機影響 房地產調控
內地GDP料放緩 延加息

【本報訊】歐債危機風頭已蓋過加息,成為市場最敏感的震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5月回落,令人擔憂中國經濟或受歐債危機影響而增長乏力。中金率先調低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數家大行也陸續取消加息預測。本報採訪10家證券大行,普遍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放緩,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預料升破3%,但中央會延遲進一步緊縮措施。
記者:尹燕麗

中金早在公佈PMI數據前,已將今年GDP預測從10.5%下調至9.5%,通脹預測維持不變。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表示,相較通脹失控,經濟增長放緩對中國威脅更大,中央或推遲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及利率調整。

5月CPI估升破3%

今年經濟前快後慢已成共識。美銀美林全球研究經濟師陸挺表示,今年GDP增速將逐季放緩,分別為11.9%,10.5%,9.5%及9%,全年為10.1%。他預計,接下來2個月至少有三分一經濟學家調低預測。
除中金外,目前調低GDP預測的大行不多,但大多表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房地產調控,為中國經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及下行風險,故中央會推遲進一步的收緊措施。
渣打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嚴瑾表示,今年GDP增速仍保持10%不變,但明年增速將由9%調低到8%,同時取消加息兩次的預測,認為今年人行將保持基準利率不變。蘇格蘭皇家銀行也表示,今年不會加息。滙豐、巴克萊、中信銀行國際等,紛紛將加息由第二季度推遲至第三季度。

出口減 更依賴內需

去年,中國向歐元區的出口約佔出口總量20%,其中處於財政危機的四國──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僅佔3%,故歐債對出口影響看似有限。不過,瑞銀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指出,歐洲各國緊縮財政政策,將令經濟增長放緩,減少對中國出口需求,中國必須調節經濟增長方式,更多依賴內需。
雖然歐債危機令本已受創的中國出口雪上加霜,但也有利緩解經濟過熱的擔憂。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11.9%,不少經濟學家驚呼「過熱」。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指出,歐債危機影響可控制,中國出口不會急轉直下,反而有助於為過熱的經濟降溫。
此外,危機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跌,有利中國控制通脹風險。他預期,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4月已達頂峯的6.8%。
其他各行經濟學家普遍認為,5月CPI超過3%,6、7月可能達頂峯,全年預測維持在3%至4%。

10家大行對中國經濟及通脹預測

摩根士丹利王慶
全年GDP:11% 5月CPI:全年3.2% 加息:上半年加1次改為下半年不超過一次

中信銀行國際廖群
全年GDP:10.3% 5月CPI:3.2% 加息:由第二季加息改到第三季

美銀美林陸挺
全年GDP:10.1% 5月CPI:2.9% 加息:第四季加1次

巴克萊彭文生
全年GDP:10.1% 5月CPI:3% 加息:由第二季加息改到第三季

渣打嚴瑾
全年GDP:10% 5月CPI:3.2% 加息:由加2次改為不加息

滙豐屈宏斌
全年GDP:10% 5月CPI:>3% 加息:第二季改到第三季,加2次

瑞銀汪濤
全年GDP:10% 5月CPI:全年3% 加息:未來1至2個月加息27點子

瑞信陶冬
全年GDP:9.6% 5月CPI:全年>3% 加息:取決實質利率、經濟復蘇、歐債危機

中金哈繼銘
全年GDP:9.5% 5月CPI:3% 加息:第三季加息改到不加息

德銀馬駿
全年GDP:8% 5月CPI:3% 加息:由全年加81點子改下月加27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