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以168萬人投票(五成投票率)為目標,結果只有50多萬選民撐公投。投票結果讓仇者快、親者痛,建制派揶揄五區公投慘敗、20多年來一直爭普選的反公投學者也不禁「淚滿枕」。逾50萬人投票,應該如何解讀?《信報》前主筆練乙錚認為,50萬恰好是個足以令當權者擔心的「臨界點」;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則認為,這票數「畀唔到政府乜嘢壓力」。
是個比較激進的基本盤
練乙錚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50萬這數字的確不多,但恰好達到了「臨界點」,而且是一個比較激進的基本盤。他認為,要解讀50萬人投票撐公投的影響力,只須看看統治者如何反應,其他說法不必太過計較。「若當權派死硬不在政改上做合理讓步,幾年後下一次便是60萬、70萬。你看是誰最應該擔心呢?」
馬嶽對投票結果有另一番看法。他認為,50萬人投票的震撼力,比不上03年7.1的50萬人上街,「要動員人上街係難好多,相反投票只係花你好少時間,兩者唔可以作比較。」馬嶽在投票結束後,撰寫了《寫在五一七》一文,指出只得17%出來投票,「在西方大部份民主社會,都會覺得這社會根本不關心這問題。」
他認為,今次投票結果,好處是多了青年人參與,但部份不支持公投的泛民支持者,日後的投票取向較難預測。他曾作初步票站分析,發現不少投票率較高的票站,其實是民主黨的票倉,「所以話民主黨唔積極拉票係唔公平。」
社運從來不會一蹴而就
馬嶽不支持公投,但當晚也徹夜難眠,想到普選聯的遊行只得3,000人,「我以為不少人也許不認同普選聯路線,那麼你公投吧。你又不投票,你想點?」當晚他不斷在想"Whatwillwork"(甚麼才有效),「不覺淚已滿枕」。投票結束時,有網民心灰意冷,說要移民,馬嶽在文中說:「千祈不要說移民,咁樣益班仆街?除非你甘心這土地繼續永遠讓張宇人、劉夢熊、林瑞麟之流管治下去。」
練乙錚則對五區公投的結果較為樂觀。他指出,社會運動從來都不會、也不應一蹴而就。每一步都只能達至局部的成果,然後慢慢整固。過程中,有人會參與,有人會灰心,但如看清實質,則斷無失望之理。他認為,五區公投令當權者針對民主派激進、溫和兩翼,分別搞辯論、搞談判;可見形勢並不壞,「你若是真的弱化了,統治者睬你才怪。」
記者 雷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