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月二十三日星期天在家觀看在深圳書城購買回來的DVD《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徐靜蕾編導演手法,很是欣賞。這隻影碟,北京王府井影音店舖尋覓不了,沒想到竟然在深圳找到了。
如今國內熱賣的是《杜拉拉升職記》,既有電視劇版,亦有徐靜蕾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版。在北京看《杜拉拉升職記》,感到這位女演員十分面善,好像在那一套電影看過她的演出,後來翻查資料,才知道九七年看過的《風雲》她有份演出,○六年的《傷城》,她的演出亦很精采,祇是當時看有關電影,不知道女主角是徐靜蕾來的。
徐靜蕾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導和演皆十分出色。一部改編自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小說的作品,移植到中國土地,時間是三十年代的中國,中西合璧情況在大城市才會出現,中國式的鄉土情懷,故事發生的地點,不是北京就是上海。電影小女孩演得好,徐靜蕾演來亦具感染力。一段屬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愛情故事,註定沒結果的,那過程卻又能牽動觀眾,幾場獨白,道出女子對情愛執着,至死無悔。
七十年後,女性在經濟上、思想上都要比民國時期更為獨立自主,與文革前後亦有所不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帶出來的愛情觀,經過七十年,出現極大改變。《杜拉拉升職記》那套電影沒半點社會主義色彩。二○○六年的中國,在大公司掙扎求存的女性,博升職得靠個人實力,而不是靠關係。能者居之,乃商界認許的升職準則,裙帶關係不管用,美貌不管用。有實力、肯拚搏才是升職的正路。杜拉拉是二十一世紀○○年至一○年中國大城市女性邁向成功路的指標,情況一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在香港任職中層管理,要出人頭地,靠的是學養、經驗和努力,香港女性在商業世界的成績比中國早走了十多二十年。如今在中國大城市工作的女性,比起在香港的,往上攀爬的意志力,更見積極。杜拉拉現象,在國內引起女性共鳴,在香港,即使影片上映,亦難引起迴響,是有點過時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