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歐債危機造就入市良機

暢談富論:歐債危機造就入市良機

環顧亞洲市場,發現在歐債和歐元危機打擊下,部份亞洲貨幣表現疲弱,例如澳元自危機爆發已跌逾10%,與基本因素不符。
澳洲經濟增長率超過3%,債務對GDP比率低於25%,是全球已發展經濟體中,政府債務水平最低的國家之一。然而,其貨幣表現卻相當低迷,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恐慌情緒及對冲活動所致,由於澳元流動性高,許多投資者沽出澳元對冲其他風險資產。

澳元遭非理性拋售

上述情況於08及09年危機期間亦曾發生於波蘭,由於波蘭茲羅提是東歐流動性最高的貨幣,投資者沽出茲羅提對冲其他波羅的海或東歐地區的投資。類似的情況正在澳洲重演,此類活動一般均為短期性,可能帶來理想的投資或入場機會。
韓國亦是市場關注焦點之一。我們應謹記韓國的緊張局勢雖升級,但並不新鮮,朝鮮半島南北雙方曾經歷長期緊張局勢。避免緊張局勢由口頭爭議轉為實際行動的關鍵因素是中國,中國對北韓有重大影響力,並不希望問題惡化,過往緊張局勢升級期間亦曾停止對北韓供應石油,促使北韓恢復會談,因此,我們認為中國具備緩和此次危機的能力。此外,南韓失業率不斷降低,經濟增長亦表現良好,並能廣泛受惠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因此其基本因素與疲弱的韓圜並不相符。
中國的緊縮政策引起市場廣泛討論,我們認為政策屬於預先調整措施且非常積極,雖然市場普遍將之視為負面因素,但我們認為預先調整是中國的最佳選擇。中國應能於今年及下一年度輕鬆實現約10%的經濟增長,為全球增長(尤其是亞洲需求)帶來重要支持。

中國可保10%經濟增長

在現時環境下,我們明白任何復蘇均難以一帆風順,亦不預期直線式的復蘇,出現回落並不令人意外。我們認為目前的市況(尤其是亞洲)很大程度上是恐慌情緒蔓延所致,而非基本因素問題,但現時情況與一兩年之前已大不相同,美國的增長正在復蘇,亞洲的增長亦相當強勁,政府已採取措施處理流動性危機(即增加貨幣發行),上述因素均能避免危機的形成。我們不應過份集中於歐洲問題,而應同時留意全球其他地區並把握其中蘊含的機會。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