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之後系列之六泛民支持者不投票的五大原因

5.16之後系列之六
泛民支持者不投票的五大原因

以泛民主派08年立法會選舉得90萬票計,5.16變相公投有40萬泛民選民「缺席」,白票之多也是歷年之冠。到底今次投白票或不投票的選民,背後的思考為何?是否單純因為他們「不再愛民主」?本報歸納了部份網民、學者及評論員的分析,對未來民主發展的路向,有參考價值。
原因一:不認同這次是公投,不能接受「投議題不投人」
他們支持「盡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但對個別請辭的議員極度反感,認為變相公投「騎劫」了他們的支持,擔心投票被錯誤解讀。互聯網流傳的一句話可以充份解釋這種想法,「要我投毓民證明自己支持普選,仲慘過要我同如花上床證明自己唔係攣!」

以民主之名打壓異己

他們認為,一個正式的公投至少有兩個選擇,如果沒有持相反議題的對手參與,只能選擇「支持」,不能選擇「反對」,根本不能比較民意。今次出選、支持普選的其他候選人例如「大專2012」,知名度不高,又沒有政績,選他們亦是不負責任。
原因二:民意對普選的要求已很清晰,毋須透過公投彰顯
他們認為,過去多年來投票給泛民,足可證明支持普選的民意,「為甚麼要我再表態?過往泛民及親北京陣營六、四比的選舉結果,不是已證明一切嗎?為甚麼要我投一個我可能完全不認同他們理念的人,去證明一些老早已經被證明的東西?」
原因三:公、社兩黨的宣傳手法、政客語言暴力,令人反感
他們認為兩黨透過網上渠道作洗腦式宣傳,令人煩厭,包括粗口文章和粗口歌;選舉後期,「公投派」把不投票者打為敵人,指他們不負責任、不配有民主,其中《十八仝人撐公投》片段,更將不想投票的人醜化為陰陽怪氣的「人辦」、「港女」,令到猶豫未決者更反感,認為公投派是「以民主之名,行霸權之實,肆意打壓異己聲音」。

不滿頻改變成功定義

原因四:公投成功與否的定義不斷改變,是怕輸的表現
公、社兩黨最初預計建制派出選,擬定兩黨候選人總得票高於建制派及白票總數,即代表勝利。其後建制派杯葛選舉,大專2012出選後,兩黨以三組織的得票總數衡量反對功能組別的力量,部份選民認為公投成功定義不斷改變,政客隨意解讀,對公投的意義存疑。
原因五:新政改方案可接受,毋須選出五人重回立法會行使否決權
他們認為,若泛民再次否決方案,政府就有藉口拖延普選。他們相信,新增的區議會議席雖不是直選,但選民知道區議員有可能互選成立法會議員時,就會調整投票策略,不會單以地區工作作為投票考慮,會同時考慮其政治取向。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同上述部份說法,「有啲人係唔滿意公投,或者社民連嘅路線,唔鍾意佢哋選咗議員個位又辭職,但係唔代表佢哋唔支持民主。」他相信白票之多,反映部份人對部份政黨的不滿,「鬧得太勁,公、社嘅宣傳,對部份選民嚟講係counter-productive,最後就變咗霸權。」
記者 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