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韓國,參加韓國學者舉辦的中國學年會。會議在漢城(現在中國人只好稱之為首爾了)召開,由高麗大學主辦。會議開得很成功,韓國朋友特別熱情,盛宴招待。大家談得開心,從儒學講到韓國菜符合陰陽五行的道理,韓國朋友說得興起,就要大家舉杯喝酒,乾杯了還不夠,扯開了喉嚨大聲說,我們是兄弟之邦,要「交杯換盞」。喝交杯酒?按中國風俗,不是夫妻結婚才喝交杯酒嗎?身在異鄉為異客,也不好追究,只能說是「禮失求諸野」,任憑韓國朋友擺佈。
先是手挽着手,胳膊繞着胳膊,像大力士較量腕力似的,一個個輪着喝。「交杯」完了,還要「換盞」,你的杯子斟酒給我喝,我的杯子斟酒給你喝,應該是表示你我兄弟之情,親密無間,讓我想到梁山泊好漢上山入夥,歃血為盟,同結生死,替天行道。這大概是儒學在韓國發揚光大的特殊法門,不只是韓愈說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還有李卓吾所謂的五倫之中「夫婦」、「朋友」為重的意思,只不過他們把朋友交誼的親密度,提高到了夫婦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近去韓國進行學術交流,新交的韓國朋友同樣是熱情無比,要喝交杯酒。喝就喝吧,死豬不怕滾水燙,反正不是《大姑娘上轎第一回》。這次倒是「文明」(按現代西化後的標準)得多,交杯之後,沒有要求換盞,就已經賓主同歡了。我不禁想,是否韓國人也逐漸放棄了他們的「小中華」意識,接受了現代醫學唾液可以傳佈「愛滋」及「殺士」(港譯沙士)的觀念。不管是什麼原因,至少我與同行的香港朋友都如釋重負,深感韓國人對待「有朋自遠方」的敬酒習俗,也能與時俱進。
喝交杯酒這種風俗,在北宋時期就十分流行,不過,是婚禮上男女雙方確定夫妻關係的儀式。《東京夢華錄》卷五〈娶婦〉,講到娶媳婦的禮節,規矩繁多,從雙方家長同意,經過小定大定、下禮、掛帳鋪房、迎娶起轎、新人下車不踏地、虛坐帳中,到家廟參拜、入房對拜,再以金錢綵果撒帳之後,才有這最後一道象徵永結同心的「工序」:「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疋段釵子,木梳頭鬚之類,謂之合髻。然後用兩盞以綵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或許習俗傳到韓國,在儒學昌盛的環境下,糅合高麗的本土意識,發揚光大了?
前兩年大陸朋友寄來一個段子,《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幹部才放心》:「能喝二兩喝五兩,這樣的幹部我欣賞;能喝半斤喝八兩,這樣的幹部要培養;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幹部才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幹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幹部沒人要。能喝一斤喝八兩,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能喝八兩喝半斤,這樣的同志要小心,黨和人民不放心。」雖然也是拼死灌酒,不過社會主義的新風俗跟隨新的度量衡,以五兩為半斤,連「半斤就是八兩」的老傳統都不知道,要他們「交杯換盞」,他們或許以為是在示意「同志愛」呢。
鄭培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