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四有甚麼不一樣?不是如往年一樣的維園一片燭光?不是一樣的獻花、默哀、致辭、民運人士錄像講話,然後喊口號?今年又不是逢五逢十,而是21周年,與往年有甚麼不同?
今年六四真的不一樣。首先,你看到許許多多參與者,都是一張張年輕的臉。六四發生時,他們或許沒有出生,又或許年紀太小而沒有記憶。他們可能曾由父母帶着參加六四遊行或燭光集會,他們也許聽過華叔或其他民主人士叫他們把民主的「薪火相傳」。儘管去年六四20周年時,他們可能已參加,但今年,他們不再是父母身邊的孩子,而是自覺地參加六四活動,而且不少年輕人還是通過互聯網有組織地參加。在一些活動中(比如中聯辦前的燒衣、遙祭),他們都擔當主要角色。
往年六四燭光集會後,就曲終人散,今年六四集會後,八十後反特權青年還會在維園舉行「我們的春夏之交──政改討論會」,把紀念六四與香港當前的政改議題緊緊連在一起。深夜11時,年輕人又會護送民主女神像進入中文大學,以堅定不移的行動抗議中大校方拒絕民主女神像及屠城浮雕落戶中大。這一行動,更將悼念六四與香港人表達自由的權利、與中大的批判、抗議的傳統連在一起,並提醒全港市民,「毋忘六四」與香港人的自由權利是相關連的。
今年六四與往年不一樣,還因為年輕人的參與,使有關活動不僅僅是遊行與燭光集會,變得多樣化:有年輕人發起的「六四文化祭」,寬頻直播維園燭光,為六四21周年製作手帶與明信片等等。
今年六四不一樣,還因為六四之夜過後,年輕人並沒有把六四情結丟下。6月底,一群年輕人將演出舞台劇《喂!趕住投胎呀?!》向21年前走在前頭的、無名無姓的靈魂致敬,更暗喻在生的人,面對「堅持」和「放下」的抉擇。這個舞台劇將帶給年輕一代深度思考。
今年六四與往年不一樣,是因為香港人不再孤獨。內地民眾在政治高壓之下,仍各出奇謀,透過不同方式紀念六四。福建街頭出現「平反六四,結束專制」、「平反六四,解除黨禁」等標語,《南方都市報》有以漫畫方式影射六四,深圳衞視近日在新聞時段出現「六四要平反」的字眼。這些漏網的心聲,猶如在石縫中冒出的野草,不僅有強韌的生命力,而且還會不斷蔓延。
香港八十後、九十後青年,在缺乏六四歷史教學的背景下,民調顯示還有逾六成人堅持平反六四。本報「論壇」版,有內地大學生來稿紀念六四,這位作者在1988年出生,他說他聽到長者的提醒:「你沒經歷過,這些事你不懂」,但他認為,「正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才更要提及和了解」,「回顧過去、反思歷史才能保證理性的前瞻」。互聯網提供的廣泛資訊,加上內地年輕人的「翻牆」技術,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六四,並將六四的民主精神帶到對今天醜陋政治現實的批判上。
堅持,還是放下?這是年輕人排演的六四舞台劇提出的人生大問題。堅持,你可能會與現實利益背道而馳,可能要痛苦地踏着荊棘前行。放下,你可能會有較滿足的物質生活,儘管會是行屍走肉的人生。
內地青年批評家許知遠在他的書《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自序中說,「這(書)裏面充斥了讓人痛恨的自以為是,與一個年輕人不知深淺的狂妄。但是,如果你拋棄這些表面的不適應,你應該可以看到,這裏充滿……認真與堅定。你也應該會依稀看到46年後的我的樣子,那時候我已經蒼老……可能狂妄之氣已經淡去,但是肯定依然嚴肅與認真,依然堅信偉大的思想與靈魂。……」
這段話引起老去的筆者的共鳴。年輕人,你們有想到自己老去的樣子嗎?在昨晚的六四夜,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着這種沉穩、認真和堅定,他們會有一個無愧一生的將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