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改變的,不單止是一代,而是未來很多代的人生。早前參與立法會補選的中大學生周澄及反高鐵大聯盟的葉寶琳,均是受着民運啟發,走上社運之路。
周澄:點解國家冇改善?
今年剛完成大學課程的周澄,2001年第一次參與六四燭光集會,之後加入支聯會青年組,捧着錢箱在維園籌款;踏入大學校園後加入學生組織,去年以學聯秘書長身份在集會講話,她自言這兩年參與集會的感受特別大。
周澄說「上年有陳一諤,我作為大學生,特別感同身受,覺得企出嚟堅持好緊要,今年就覺得打壓越嚟越嚴重,特別憤怒,本來5月尾(悼念氣氛)好平淡,點知政府突然沒收民主女神像,中大又用政治中立呢啲犬儒理由唔畀擺,香港家越嚟越似大陸。」
周澄認為香港人為中國民主可以做更多,「香港人年年去六四集會、7.1上街,以為做咗呢兩樣嘢就係爭取咗民主,我會諗究竟香港人係咪可以做多啲,睇番當年學生爭取緊啲乜,背後嘅問題係乜,點解隨住國家強大都冇改善?例如富士康呢啲中國勞工問題、世博強行收地咁,同六四都好有關係。」
現職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的葉寶琳直言,她的社運之路源自六四。她記得六四發生時正念小四,家裏剛搬屋,買了新錄影機,家人把所有與民運有關的新聞錄影,「嗰時跟屋企人去民主歌聲獻中華,都唔係好知乜嘢一回事,淨係覺得成個人好緊張,我住嗰啲新巿鎮,樓下街巿得幾個檔口都罷巿,平時校長都唔係咩好人,都叫我哋影印報紙寄返大陸鄉下,覺得好沉重。」
葉寶琳:每年回顧也震撼
此後每年六四,葉寶琳都會重看當年的電視片段,又到參考圖書館看跟六四有關的微縮菲林,「家睇番都覺得好震撼,係呢件事令我知道香港人嘅身份同中國血脈相連,會關心中國民主嘅前途,覺得要做好自己,因為香港人嘅角色會影響到中國人民,唔公義我自己接受唔到。」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