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市場非常關注英國保誠集團(2378)嘗試收購美國AIG集團亞洲業務的進展。在保誠股東拒絕支持公司高價收購AIA以及美國政府反對降低出售價(因為難以向納稅人交代)的困境下,整個交易最終告吹。由於交易失敗是因為保誠集團臨陣退縮,因此保誠需要向AIG賠償1.53億鎊的分手費。此外,保誠亦需支付大約8100萬鎊的承包費及外幣套戥費用,再加上其他雜費,保誠在此次失敗的交易將浪費了共約4.5億鎊,相等於集團於09年的淨利潤的60%,對股東來說可謂「飛來橫禍」。
港交所有得益
此次交易的輸家除了是公司股東外,保誠管理層亦很大機會被股東要求為收購失敗負上責任而被迫離去。當中集團首席執行官譚天忠(TidjaneThiam)幾乎肯定會在短期內離任。回看3月初,當保誠宣佈這宗大額交易,他只是出任這個職位5個月,便匆匆地帶領集團進行此項交易,可謂藝高人膽大。不過最終事與願違,很快的他的傳奇事業生涯便會畫上另一個章節。
其實,一直以來,這項交易背後動機是十分合情合理——透過收購把保誠定位從一間低增長的歐美保險公司轉化為高增長的亞洲保險公司。可惜是,保誠所付出價錢實在太高;而且相對於公司自己本身的規模亦十分進取。如果整體股票巿場氣氛良好時,投資者或許會把利益疑點歸於管理層而支持這個重大收購;但過去2個月巿況低迷,投資者不願意輕易冒險,因此保誠要集資收購AIA實在是「時不我與」。
保誠收購失敗最終得益有幾方面。首先,港交所(388)「失而復得」一隻巨無霸上巿所帶來的收益;其次,一眾投行可以再次分享AIA上巿的巨額費用;最後是持有英鎊的投資者,因為短期內高達330億美元值的英鎊兌換為美元的沽盤將不會出現。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筆者或相關人士持有上述投資工具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