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心窗」「心扉」有一陣陳腐氣,也許還有別的詞語可以取代,像「心田」,還有甚麼比「田」更能形容人心的奧妙。
心的確就像塊田,放過甚麼進去,都會播下種子,或早或晚,在條件成熟時種出果實,或甜或苦,或綠樹成蔭,或芒刺滿地。心念一動,即如撒種,有時連收了成也毫不知覺。
一般的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心田會變戲法,同一樣的東西,放進不同人的心裏,有不同的因緣,得出不一樣的結果。被人傷盡了心,有人會種出枯木死灰,有人會種出橫練不死身,堅毅如松。挨了一頓罵,吃了個耳光,心裏留下了疙瘩,有人會生出以暴易暴之心,有人會失去了自尊心,生出了自卑感,也許,有人會從最初深心不忿,慢慢消化之後,體驗到暴力令人如何難受,施與受者同樣成為火宅之人,興許會生出一顆同理心。
那天看一篇寫跨代貧窮的文章,說倘若一家之主無業又無賴,母親則不做飯不管事,不打麻將便打罵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出怎樣的個性,還能有甚麼前途。成長的環境也是一塊田,在如此不堪的土壤,就一定開不出花來嗎?
孩子的眼睛看着些難看的景,就只會得出一樣的心境?為甚麼不可能因為自小就知道快樂是如何失去的,以後更懂得幸福是怎樣煉成的。不指望旁人的呵護,於是比誰都活得更強壯。屎一樣的童年往事,在泥土中醞釀發酵,說不準就培育出不讓別人重蹈自己覆轍的心。每個人活到甚麼田地,最重要的可能是心田的耕耘法。
逢星期四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