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Cult:科幻小說 獨字作業

紅Cult:科幻小說 獨字作業

做生意的朋友說,如今這城,除非你做房地產,否則租金一加、大集團一進場競爭,你賣甚麼都沒有保障。相比下,打工仔自然更人浮於事。這環境下,倒是把創作人都逼出來了。38歲的譚劍,自娛的寫作多年,這二年間有感前路茫茫,終於辭掉IT工作,全心全意的創作起科幻小說來,他一天至少寫八小時,誓要每個月出一本新書,把市場打出來!

記者:何兆彬
攝影:黃子偉
Location:PageOne(時代廣場922舖/25060381)

IT搵食轉全職寫作

譚劍:1989年《虛幻與真實》獲香港「新雅少年兒童文學創作獎」(科幻故事組)季軍,他說:「89年那個暑假,我是一名中五學生,突然迷上了倪匡,沒有錢,就花了一個暑假在圖書館看畢所有科幻小說。」同年,他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直至97年推出第一本個人作品《虛擬未來》,到了2000年,卻又停寫。「因為那時候IT行業好景,我就先努力工作,你可以說這段時間我又搵錢,又搵人生經驗。去到現在三十幾歲了,我發現還是想找回自己,可能寫作也可以很精采,為何不試試呢?」
畢業後一直是從事IT,譚劍說:「IT只是搵食,談不上興趣。」工作多年後:「年輕時以為IT可以做過世,但原來也是不可以的!原來這個行業Outsource(外判)得好緊要,十年前我在日本銀行公司做軟件,他們已開始把工作外判去印度,質素是不好,但價錢很便宜嘛,現在則外判到內地了。十年前我就覺得這行業不穩陣了,現在更加北移。我就想,不如寫作吧。」
因為是科幻狂迷,他從前寫小說是抱自娛心態,但這幾年想一想:「寫得好,可以生存到!只要發行、宣傳做好,有何不可呢?近幾本書在台灣得了獎,那邊的讀者就認識我。」他連得四獎,「到08年寫完《黑夜旋律》後,我覺得可以全職寫了。」現在投入全職創作的他說,不再參賽了。

■在台灣,部份譚劍作品與九把刀同屬可米瑞智旗下,一刀一劍。

目標一個月寫一本

上兩星期訪問《中國彈起》劉斯傑,劉也是把工作辭掉投入創作,好一段時間收入是零,譚劍:「我一定比他輕鬆,他半年做一本書,但我打算一個月寫一本!九把刀、蝴蝶也是這樣。你要知道,九把刀在99年就開始寫了,直至03年《功夫》得了獎,簽了可米瑞智,他的書才開始大賣。他當年的策略就是一個月一本書,連續14個月都有新書在書店的豬肉枱出現,讀者買書習慣就是這樣練回來的。」
「香港的作家經常說外國作家懶,這是個誤解!你看看外國的暢銷書作家,都是一年推出三至四本新作!我也不明白為何有人說他們十年寫一本,這不對!」譚劍一天寫作八小時,還未計做資料搜集,「你要做一件事,難道等靈感到嗎?如果要集中精神寫一本書,我是不想離枱的,因為未完成你也有心癮。我一天寫5,000字,20天就十萬字了,我還有十天剩呢!但一本書其實哪用十萬字呢?」寫得快,譚劍說多少因為現在是電腦時代,譚劍熟悉也依賴上網,「在從前那個年代,找資料都可能找三天了,現在半小時就找到了。」

■譚劍乃真名,咁有無弟兄叫譚刀?他講笑:「有個細佬叫譚盾!」

相信科幻未死

譚劍說,在外國近年流行說「科幻已死」,「你可以說科幻是一個大產業,但這個世代,就是因為科幻已達到了,幾十年前我們幻想有手提電話,可以晚上用電腦隔空聊天,可是這都實現了呀!為甚麼科幻會死呢?因為我們都沒有想像力了。」他自己是科幻死硬派,卻相信科幻小說不死:「例如互聯網,它本身沒有問題,但卻替大家帶來問題。」他解釋外國科幻小說死亡之路:「例如有一本小說《HouseofSuns》,他寫的未來,主角有1,000個分身,他們各自在宇宙做不同的事情,每隔一千年再聚合交換情報。這故事不錯,但一般讀者會問:這與我何關呢?於是變了小眾口味。」於是譚劍集中寫近未來,《人形軟件》寫的也是近未來:世界上出現一些軟件,可以模仿/學習主人的思想、活動,並替你在虛擬世界內做事。「如果網上有了人形軟件,就可以幫你做一些小事,到時你可以出街走走。但同時,如果人形軟件不聽你話,或如主人死去了,那人形軟件會怎樣呢?」他說人形軟件是個網上賓妹,她會替你處理很多小事,如購物交電費等等。這個概念相信20年內會成真,「你去amazon買書或到網上買衫,它都會記下你的喜好,然後下一次提供符合你的東西,這在IT行內叫DataMining(資料採集)。」譚劍從前就是從事這行業,「我們搜集了300個樣本,已經很多了。你以為自己很有品味嗎?我只要把你放在你那個Segment(區塊),其實很多人都跟你一樣,只要你喜歡這類產品,我下次再給你特定資料,我有信心你會再回來購買。」他說這些Segment有十個已是十分精細。原來人的口味,人的行為,不到十種。

■《人形軟件》推出兩周反應不錯。$78(天行者)

寫Cyberpunk反思科技

寫科幻,譚劍本人也是科幻迷,一看就20年。「從前流行SpaceOpera,八九十年代出現Cyberpunk,談的是網絡文化,自己較喜愛,因為與生活息息相關。」譚劍寫Cyberpunk,但最愛寫的其實是人性,反思科技。「我現在是經營獨市生意,華文世界沒有人寫這類型。」Cyberpunk出現時,與VR(虛擬世界)、網絡等常聯繫在一起,其中《BladeRunner》是代表作,「為甚麼我要來銅鑼灣拍攝呢,就是不論Cyberpunk作者或文化研究學者,都認為香港是全世界最Cyberpunk的城市,而銅鑼灣時代廣場就是代表,既有高樓現代建築,又有矮的唐樓。如果我繼續寫Cyberpunk,根本不能移民!」Cyberpunk該怎理解?「按照WilliamGibson的說法,就是HighTech,Lowlife,重視高科技,但反而輕視生命。例如近月有對夫婦餓死了女兒,他們忙着甚麼?他們在打機,這還不夠Cyberpunk嗎?」類似的例子,譚劍十年前就觀察到,「當時大家在公司工作,說去吃飯都用電郵。年輕我十年的,要他解釋一件事情,他都失語,然後說要打電郵解釋!」

■「認識倪匡有一段日子,他有看我作品,今次找他寫推薦,他一口答應!」

科幻小說經典
Cyberpunk代表作

「《Neuromancer》是經典,它發明了Cyberpink及Matrix兩個字,但我要提醒大家,WilliamGibson本身是寫文學的,這本書太深了,這也是為何它沒有中文版的原因。」

SpaceOpera代表作

「《HouseofSuns》寫未來宇宙,主角有1,000個分身,但讀者會覺得離自己太遠,於是這類科幻小說變成了冷門小圈子玩意。」

Singlarity代表作

「Singlarity有人譯作科技奇點,譯法上還沒有定論。它的觀點是電腦運作得越來越快,然後有一天電腦會有自己的意識蘇醒過來,人類文明會再有一次大跳躍。《Accelerando》就是當中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