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周跟幾位友人共晉午餐,茶餘飯後少不免提到經濟與股市。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長遠看好,然而,當問到基於那些數據得出此結論時,答案相當有趣:「中國大國崛起,是大趨勢。至於宏觀數據,水份太多,根本不足信。」所以,很多長遠看好中國的人,是憑感覺多於客觀數字。
筆者經驗剛好相反,中國不少宏觀數據,其實可以觀察出不少與「市場共識」有差異之地方,可以令投資者看到現實的另一面。兩天前,中國公佈5月份的採購經理指數(PMI),雖仍處於50以上擴張的水平,但已從55.7跌至53.9,較4月份出現增長放緩。
內需定單下跌
不少投資者的潛意識,是中央正在刺激內需,出口呆滯拖累經濟。然而,詭異的細節,正是隱藏背後。5月份的數據顯示,新定單指數大幅下跌,由59.3跌至54.8,下跌了4.5,但新出口定單指數,就只從54.5跌至53.8,僅跌了0.7。
新定單大跌,而出口新定單微跌,反映的是內需定單的下跌情況,似乎比出口更為嚴重。這是跟不少香港投資者的潛意識大相逕庭。中國刺激內需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現時大部份消費,均由城市人口帶動。筆者記得看過一份投行報告,提到內地貧富懸殊之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有否擁有房地產。現在內地打壓房價,其目的除了防止資金流入博取人民幣升值外,就是要拉近貧富差距,使資金導向經濟上其他環節。
弔詭的是,房地產受壓,短期內需也少不免受到壓抑。自4月初政府打壓房地產以來,房價出現不同程度調整或割價求售。房價升值的預期被扭轉,財富效應自然收縮。所以,未來的日子,如要消費上升,多要來自工資上升而非資產價格上升。房價下調會否於下一步帶來消費下調,上升的工資能否填補空缺?是每一位相信內需故事的投資者,要密切留意的發展。
陳建良
寶來證券(香港)資產管理部投資董事
(逢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