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錨遊船河? - 李純恩

起錨遊船河? - 李純恩

特區政府宣傳政改方案,用「起錨」作口號,感覺很老土。
這大概是世界交通發達之後,坐船的人越來越少,年青人坐汽車坐飛機,有多少機會見過船錨?於是「錨」就老餅了,加上這個字的廣東話發音,LaoLao聲,再由曾蔭權帶頭喊出來,不由令人將之跟他說慣的「事幹」扯在一起,真是「阿伯」得不得了。
形容船行,可用「揚帆」,可用「啟航」,都順暢而有衝勁。與之相比,「錨」太重,「起錨」就是苦力活。看着曾特首帶手下上街,群情高漲,青筋暴現,也真像是一群為數百萬年薪而奔波吶喊的苦力。
據說這次「起錨」,是因上一次政改方案「拋錨」。其實「拋錨」沒有什麼不好。若一艘船不會拋錨,就停不下來,永遠在水裏飄流,遊河乎?遊船河也要給人上岸嘛!
反之,大張旗鼓「起錨」,好像氣勢如虹。但仔細想想,「起錨」不過是讓船開行的第一個步驟,起錨之後,還要發動,還要掌舵,還要導航,最重要是知道何去何從,目的地在哪裏。
如今是什麼都不說,先把錨拔起再說,好像半夜遇到海盜一樣,要起錨逃亡。如此倉猝,怎不錯漏百出,難怪「起錨」兩個字,也設計得那麼難看,顯示出這次「起錨」不過是臨時逃難,根本沒步驟,沒計劃。這正是特區政府的特有毛病,病得很重,卻每次只會醫些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