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在初中時,成績一向不俗,也是眾人的開心果。升上中四後,父母發現她開始少說話、專注力及記性都變差,成績一落千丈。雯雯每天回家後就躲在房裏,連電視也沒看一眼。雯雯父母心知不妥,但以為她與男朋友有爭拗,心想女兒家的事很快便過,也就不好意思過問。
情況維持了大半年也沒有好轉,後來雯雯更自言自語、儍笑,問她跟誰談話,她說,「我跟沙發上的小妹妹談天啊!」可是沙發上根本就沒有人。雯雯的媽媽第一個念頭是「她是撞邪嗎?」但想深一層,還是帶她看醫生比較恰當。一經診斷,就發現雯雯不是撞鬼,而是患上思覺失調。大部份思覺失調病人在發病前,都會出現潛伏期症狀,即雯雯早期的性情轉變。港大早前有研究顯示出現潛伏期症狀,三成人會在半年內演變成思覺失調(即出現幻覺及幻聽等),近五成人則會在兩年內發病。
潛伏期症狀,除了像雯雯般性情改變外,還包括失眠、多疑、抑鬱、焦慮緊張、脾氣暴躁等。可是這些症狀太普遍,所以學者Yung&McGorry(1996)界定了思覺失調潛伏期的定義,符合以下其中一項即屬潛伏期,包括明顯功能倒退,如工作表現退步,並有思覺失調家族史;出現類近思覺失調的症狀,例如誤以為電話響、或以為街上有人叫他;間歇(相隔三、四個月)出現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症狀。
認識潛伏期症狀有助識別思覺失調高危人士,盡早幫助他們,防止病發。即使發病,也可及早治療,減低病患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林美玲醫生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