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中國人 - 馮廣寧

漂亮的中國人 - 馮廣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這詩句在一九八○年代的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北島的《回答》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與反思,更是對未來的一次預言。在此之前,食指(郭路生)早已喊出「相信未來」,西單民主牆也發出了草根民眾的心聲,而《讀書》雜誌則以「讀書無禁區」作為口號,這一切似乎都預示了理想主義,將成為八十年代中國文化界的主旋律。
那一代的青年樸素而熱情,「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意識形態早已讓他們厭惡和疲倦。當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海洋文明」時,沒有人會大驚小怪。因為這是接續「五四」未完成的思想啟蒙的又一次嘗試,也是實現他們心中理想社會的另一途徑,甚至是最後的希望。「五四」一代為了救亡絞盡腦汁,八十年代的青年面對的,則是如何實現現代化的難題──某種程度而言,「救亡」與「實現現代化」的意思並無二致。易卜生「真理的精神和自由的精神才是社會的支柱」的話在他們耳邊迴響環繞,而物價的高漲則為蠢蠢欲動的中國提供了最優質的火藥。
當戈爾巴喬夫的飛機降落在北京,他一定不會預料到,在不久的將來,自己所見到的景象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在東歐與自己領導的蘇聯。在那個熱情洋溢的夏天,不久後將要回歸中國的香港同樣躁動不安,移民是不少人的計劃,但更多的人是在焦慮中思考着自己的前途與命運。省港大罷工之後最大規模的愛國遊行,以及鄧麗君參與的那場馬拉松義演,為香港留下了不朽的歷史詩篇,為國人銘記。在彼岸的福爾摩沙,一百多位演藝界的朋友齊聲唱出了《歷史的傷口》。若結合當時台灣的社會現實,「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的歌詞,同樣適合用來批評與詰問國民黨政府。
我出生在那個被中國人稱為「價格闖關失敗」的一九八八年。年輕有時未必是件好事,因為你必須聽取「你沒經歷過,這些事你不懂」、「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這樣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見,接受這類長者的提醒與訓導。但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才更要提及和了解;歷史難道真的不重要嗎?何滿子先生說:「回顧過去、反思歷史才能保證理性的前瞻,才能避免在空洞的『向前看』的口號下屢屢為糾纏人的歷史所困擾,也是面對現實的最佳選擇。」倘若不懂得承認錯誤,敏感日子會越來越多。當禁忌成為社會常態,反省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會顯得多餘,而它所具有平撫傷痛的功能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敏感現實與歷史禁忌的存在,只可能加深社會的矛盾,而無助誤會、衝突、怨憤等問題的化解,反省的療傷效用也會被污濁所吞噬。
那個陽光燦爛的夏天沒有也不可能失蹤,全世界都清楚知道究竟發生了甚麼。在我腦中時常出現的,是《龍的傳人》的作者侯德健在那個漆黑的夜晚,用結他彈唱着《漂亮的中國人》的一幕。「愛自由的人們,張開我們的翅膀。有良心的人們,敞開我們的胸膛……」那一刻,是如此浪漫而悲壯。

馮廣寧
內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