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以後 - 陶傑

八十以後 - 陶傑

在銀幕上,很多人辛勤半生,只是一個出色的演員;有的人從演員,變成了明星。更少的人,又從明星變成了神話。
二十多歲的時候,誰都沒有想到過奇連伊士活(台譯伊斯伍德)終將變成這個樣子。他是加州一個籍籍無名的救生員,喜歡啤酒和女人。六十年後,他已經主演過五十多齣戲,導演了三十多部,許多還自兼監製和演員,而且奪得三項奧斯卡。
當然,外貌佔了很大的便宜:六呎三吋、骨架勻稱、肩膊寬橫。演西部片裏的獨行俠,這是夢幻的形象。他出生在經濟大蕭條,在貧困中成長,因此在獨行俠片集裏,他從不知何處來,在一條村莊殲霸之後,單人匹馬,孤身上路,又消失在天涯虛茫的烏有之鄉。
時機和命運也重要的。正如約翰韋恩─也就是香港人說的尊榮─之崛起,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稱雄的高傲,奇連伊士活的出現,碰上美國從越南印支戰場的撤退。同是牛仔,韋恩口水花四噴,狀甚囂狂;奇連伊士活沉默下來了,眉宇之間有創傷。美國的電影事業,是國運的氣色準確紀錄。我來,我去,我征服,然後我靜靜地歸隱,孤獨地療傷。
他當導演時,做事很爽脆:買下劇本,行動迅速,給自己定下快短的拍攝期,憑直覺和豐富的經驗選角,開機不要一次接一次的Retake,由於判斷準確,行事威嚴,演員一走進他的戲,就走進他萬象森羅嚴光以待的磁場,奇蹟地一兩Take就好。
在拍完《麥迪遜之橋》後,他自覺臉孔生涯至此完結,當厭了明星,他發現還有很多話還沒有說出來:軍旗戰曲和琉磺島戰書,原來真正的事業七十歲後才開始。他以激情來證實,年輕與年齡無關。
仔細看這個人晚年的肖像:他已經微禿,臉上和頸都是皺紋,修身絕美,沒有半點肚腩,一雙眯縫的眼睛遠眺天涯,這種臉孔是沒得裝扮的。在中國,男人到四十歲,滿身的脂膏向着一副金框眼鏡聚攏過來,一頭領導人格式烏黑的頭蠟映照着酒肉的平庸,找不到這個類型的臉譜。他八十歲了,老得比誰都漂亮,在激越中閃爍着生命的大愛,他不必仰望什麼星空,他讓大家一起仰望,他不止是星,而且是夜空一角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