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模式後遺症 - 廖志鑫

世界工廠模式後遺症 - 廖志鑫

富士康在深圳聘用超過四十萬員工,規模之大,正是過去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中國設廠從而獲得巨大經濟成果的表表者。從富士康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工廠模式的後遺症已逐漸湧現。
富士康老闆郭台銘曾言其管理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技術、一流客戶,故其成功仍因擁有一流客戶及中國的低成本,公司管理及人才只是三、四流。一味依靠薄利多銷不斷生產。這種模式在開放初期的確成效超卓,但又能否適用於現今中國呢?可以從以下幾點去思考。

迷失一代不能面對壓力

人才:跳樓者大都是八十後九十後,很多是農民第二代,是迷失的一代。他們不及父母那代的刻苦,又得不到城市的接納,地位比人低。所以當工作不如自己所想般如意時,面對不了壓力,又找不到途徑宣洩,只有逃避。結束生命,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
管理層:中國工廠的管理層大都是四十至五十歲,他們乘着改革開放而崛起,但沒有受太多教育或西方的管理模式。故忽視下階的精神需要,以為錢便是萬能。這種心態在中國未發展起來時仍有效,因人民刻苦又沒錢,有工作就好了。但如今中國經濟起飛,人民生活較好,期待更好的工作待遇。
共產主義的迷思:精神力量可以使人類忍受肉體的痛苦,並有終極理想可以期盼。中國傳統的精神力量就是儒佛道的教育,但新中國成立,推崇共產主義,文革更砍斷儒家思想的根,故共產主義取代儒佛道成為中國人的類神力量。但連普通老百姓都知如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即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講貪婪的。貪婪如有道德思想制衡是不會有問題,但中國正是代去了這種道德制衡力,使人只懂追求金錢,沒有金錢就是失敗。這使人民,尤其是新生代失去道德價值觀,陷入迷思。
富士康的問題,正是反映這種模式開始出現問題。因此,世界工廠的模式是需要轉型,由量轉而為質。不但是產品的質,更重要的是人的質。

廖志鑫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