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歐信貸趨緊恐波及亞洲 - 李大同

環球透視:歐信貸趨緊恐波及亞洲 - 李大同

西班牙主權評級被穆迪調低一級至「AA-」,顯示歐洲主權危機仍未告一段落。反映銀行間借貸成本的3個月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上周五稍微下跌後,將有再次上升的可能。
對亞洲而言,國際間銀行拆借活動是資金流入區內較波動的變數,這些在雷曼倒閉後就相當明顯。歐洲危機引發小型(相對金融海嘯而言)信貸緊縮潮,將令國際銀行收緊對亞洲市場的貸款,並增加區內銀行及企業的借貸成本和壓力,是這次危機擴散至亞洲最有可能的途徑,所以應當密切注視貨幣市場狀況。

銀行乏互信 拆息較年初倍升

與金融海嘯發生後的LIBOR比較,現時拆息水平,只是「小巫見大巫」,但情況不容忽視。LIBOR已由今年初的平均0.2501厘,上升1倍至上周五的0.53625厘,雖然與08年10月時的4.81875厘,仍有一段距離,但不要忘記現時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維持在0至0.25厘區間的超低息水平,反映銀行間再度互不信任。
此外,美國商業票據市場的總發行量5月時下跌4.8%至3650億美元,已是連續第4周下跌。由金融機構發出,信貸評級最高的90天商業票據,其息率在過去6星期也上升一倍至0.55厘,是09年以來最高,反映無論在銀行或私人企業,短期融資都較去年困難。
金融海嘯大大打擊投資者信心,如今歐洲危機未有紓緩迹象,更令投資者變成驚弓之鳥。儘管歐洲央行出爾反爾,宣佈購入歐洲國債穩定市場,但分析師指出,歐元區的廣義貨幣供應正在萎縮。美國聯儲局5月與歐洲央行重啟了貨幣互換協議,增加美元在歐洲的供應,但反應不大理想,海外銀行利用有關協議借入的美元只有90億。
不過,聯儲局與歐洲央行不會坐視不理,讓信貸緊縮繼續惡化,為了紓緩問題,預料聯儲局下一步將降低貨幣互換協議的息率,加大力度「泵水」到歐洲市場。

美勢加大力度 泵水助歐紓困

各種數據都顯示貨幣市場仍在惡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歐洲銀行向亞洲放出的貸款逾5000億美元。若新的信貸緊縮潮令亞洲銀行的海外資金流入減少,區內銀行將率先感受到這次危機的蔓延,並會危害區內經濟增長。
不過,亞洲銀行以及經濟基本因素相對較穩健,如高儲蓄率以及銀行只持有少量歐洲有關資產,所以至現在為止,亞洲仍未正面受到危機波及。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