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外滙儲備多也是頭痛問題 - 盧峯

探針:外滙儲備多也是頭痛問題 - 盧峯

一個不盡不實的消息──「中國政府憂慮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減持歐元」就令全球股滙市場大幅波動。原來節節上升的美股突然大幅回落,歐元滙價應聲下跌至近期低位,商品價格也有明顯波動。不到二十四小時,中國當局澄清沒有減持歐元資產這回事,股滙市場又來一次大波動,歐元反彈,全球股市回升。少點定力,少點資本的投資者隨時在這樣的波動下吃大虧,輸掉大筆本錢。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消息不容易追究,為何這樣看來不大合理、不大可能的消息可以在市場興風作浪才值得深思。中國持有價值幾千億美元的歐元資產,它的一舉一動當然可以對歐元滙價、歐債價格有大影響。問題是中國持有的美元極多,二萬多億美元外滙儲備中有七成是美元資產,歐元資產反而是少數,再進一步減持歐元只會令整個儲備的分佈更不均衡,更過份集中在美元。當然,中國可以選擇把歐元儲備轉為黃金儲備;但黃金價格已升至極高水平,中國再加注買黃金只會令金價瘋狂飆升,變相令中國買貴貨,隨時招致更大損失。顯而易見,可以作為儲備貨幣的選擇極為有限,歐元是美元外的唯一選擇,中國政府怎可能隨便減持手上的歐元令自己變得更倚賴美元呢?這樣不合理的消息也令市場大幅波動,可見人心實在虛怯。
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債台高築固然問題多多,像中國那樣坐擁大量外滙儲備的國家也相當頭痛。第一個頭痛的問題是如何盡力保持儲備的價值及購買力,避免被通脹、滙價波動蠶食。要知道外滙儲備持有的都是人家的貨幣,這些貨幣的發行量、供應量及價格都不受自己控制。碰上像美國這樣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濫發鈔票的國家,持有的美元資產便隨時有大幅貶值的機會,令整體投資風險大大增加。二次大戰以來,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基本上都在不斷貶值,未變成歐元一分子前的西德馬克兌美元至少升值幾倍,日圓也從七、八十年代的三百多日圓兌一美元升至現時九十日圓兌一美元。若果美元跌勢持續,特別是人民幣升值的話,中國便會蒙受重大的損失。如何為儲備保值,如何避免被人家牽着鼻子走實在是個大挑戰。
另一個難題是投資選擇不多。二萬多億美元外滙儲備的百分一已是二百多億美元。要找一些可以放心投入二百億美元的投資產品實在不多,美國長期國庫債券是少數可行選擇,這也是為甚麼中國持有這許多美債。其他政府債券、歐元區債券要不是數量太少就是不夠穩健,根本不會大手買入。其他如黃金、白金、外幣等價格上落波動甚大,很易損手,也不可能隨便買入。若果要入二百億美元的貨也這樣困難,要買入二萬多億美元的資產更是困難百倍。難怪從非洲到南美洲都傳來中國企業、政府在收購礦產、礦業的消息。

本來,外滙儲備多可以作為干預國際金融市場的籌碼,甚至可以令中國官員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但目前中國政府似乎還未有能力、意願利用雄厚的財力增加本身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事權。甚麼時候中國政府想做自己莊或爭取話事權的話,國際金融秩序將會真的出現重大轉變。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