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一名家長疑染腸病毒死亡後,再有兩名家長懷疑被子女傳染後併發腦膜炎,其中一名男家長病情昨晚突然惡化,需轉送深切治療部治理。衞生署形容腸病毒是本港「嚴重衞生威脅」,估計今年院舍爆發個案將創10年新高,成人染病後出現併發症異常地偏高,當局未找出原因,但腸病毒高峯期料持續多一個半月,當局不排除會再有死亡個案。記者:倪清江 梁洵瑜
衞生署昨日公佈,一名居於觀塘、從事文職工作的43歲男子,本月22日手腳出現紅疹,兩日後發燒和口腔潰瘍,本周四開始出現視覺重影和發高燒,昨日入住伊利沙伯醫院接受醫治,疑感染腸病毒而患手足口病。當局正化驗他是否感染最易引致腦膜炎、心肌炎或腦炎的腸病毒EV71或其他腸病毒。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曾浩輝昨午表示,該男子出現視覺重影,顯示他的中樞神經不妥,但毋須接受深切治療。但據悉他傍晚已轉送深切治療部治理,原因是病情相當嚴重,其受影響的中樞神經系統掌管心臟及血壓,病情容易突然變差。
34歲媽媽子女先後患病
該男子的7歲兒子早於本月15日出現喉痛,翌日因發燒、口腔潰瘍和手腳出現水泡而求醫,目前情況穩定。其子就讀聖方濟各英文小學,該校一名10歲女生因感染EV71腸病毒後出現嚴重腦膜炎併發症,其母和同校妹妹,以及另外六名學生均有手足口病症狀,昨起停課14日。
另一宗個案是一名34歲母親,本月20日開始頭痛和發燒,兩日後手腳出現紅疹和水泡,以及口腔潰瘍,本周二入住屯門醫院,臨床情況與手足口病和病毒性腦膜炎脗合,目前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情況穩定。她原於屯門醫院任病房助理員,本月12日離職,曾浩輝相信她發病後沒有再接觸病人。
該女子的17個月大幼女本月21日發燒,3歲長子本周四出現手足口病的症狀,其他家人沒有病徵。其長子就讀的屯門聖公會聖西門良景幼兒學校需停課14日,該校本月中起爆發手足口病,有六名學童染病。
連同本周日死亡的聯合醫院35歲兒科女護士,一星期內已有三名家長疑從子女身上感染腸病毒後出現併發症,加上早前一名感染腸病毒EV71的18歲少女也出現併發症,成人染病情況特殊。該女護士長女就讀的黃埔花園迦南幼稚園也已停課。
曾浩輝表示,未能確定該三名家長是否經子女感染,但指出腸病毒多是由兒童傳給成人。他也未能合理解釋為何今年成人染病偏高,「要睇多一陣,科學上先至可以確切成年人係多咗,或者醫生警覺性高咗,知道成年人都會有併發症,報埋畀我哋。」
今年至昨日EV71個案共33宗,當中3宗患者是成年人,相等於9%,比過去兩年的7%及4%高;今年嚴重個案有3宗,比率也是9%,05至09年合共有12人出現併發症,約佔全部165宗EV71個案的7%。上述數據尚未包括仍在化驗的個案。
腦科教授:要阻社區爆發
今年首兩個月只有10宗院舍爆發個案,3及4月分別增至29和37宗,本月已有120宗,逾千人染病,總數達211宗,接近06年的236宗,曾浩輝表示,推算會創近10年新高。腸病毒每二至三年出年一次活躍期,對上一次是08年。他稱當局3月時已發出警告,現已接近高峯期,料仍維持個半月,至7月中學放暑假才會回落,「從流行病學評估,不排除有小量嚴重個案會有危險,甚至死亡。」
香港大學腦內科明德教授張德輝表示,由於腸與腦部均有一些相同的抗原,若病毒影響腸道,也同樣影響腦部。若病毒特別強或變異,或身體免疫系統對病毒出現過敏反應,腸病毒則會入侵腦部,或因免疫反應造成腦炎。他解釋,近期本港的嚴重成人個案,病毒均能直接入侵病人腦部,則可能出現病毒變種,他認為當局必須及早找出原因,並設法遏止社區爆發。
手足口病知多啲
病原體:不同種類的腸病毒,其中以柯薩奇及EV71型腸病毒較多
傳染途徑:接觸飛沫、排泄物污染的物件及刺穿的水疱傳染
潛伏期:3至7日
病徵:發燒、口腔潰瘍;手掌及腳掌出皮疹,可致罕見的腦炎及心肌炎
治療方法:沒有特定治療方法,發燒及潰瘍病徵在一周後消退
預防方法:
‧飯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尿片或其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應洗淨雙手
‧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應常用1比49的稀釋家用漂白水徹底清洗
‧患者衣物要徹底清洗
‧若與患者接觸應戴上口罩
‧患者需待水疱結痂及紅疹消退後才可上學
‧減少到人多擠逼的地方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