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全球企業債發行額本月按月大縮三分之二,至611億美元(約4766億港元),是10年來最少。不過,美國財長蓋特納本周首次介入歐洲債務危機,加上中國承諾繼續投資歐洲,已令市場避險情緒降溫,3個月美元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連升12天後,過去兩天終回軟。
瑞銀、野村及花旗均認為,由於各國央行現時均有向市場泵水,金融海嘯時的信貸緊縮情況應該不會重現。
中美介入歐危機拆息回
據美銀美林統計,企業債與國債的孳息差本月擴大44點子,至193點子,升幅是雷曼兄弟倒閉以來最大。發債成本急升,令最少13家企業取消發債計劃。投資者減持高風險資產,更令企業債本月投資虧損達0.65%。Legal&General信貸策略師貝尼特稱,企債投資者仍缺乏入市意欲,未來數天市況必須維持穩定,企債市場才會有起色。
不過,隨着市場風險胃納逐漸回升,3個月美元LIBOR昨已由前日的0.538厘回落至0.536厘。瑞銀報告預期,儘管美國金融改革或導致當地銀行的信貸評級被調低,令LIBOR進一步上揚,但像雷曼爆煲後的流動性緊縮情況應不會重現,因為全球銀行業的資本狀況已大為改善,且獲央行提供多項流動性支援。
花旗:慎放貸利發展
該報告指出,歐洲央行不僅已擱置早前有關退市的討論,甚至向銀行體系注資超過8000億歐元(約7.7萬億港元),並重啟與美國聯邦儲備局的美元貨幣互換機制,而這些流動性措施目前仍未被用盡,反映市場問題不算嚴重。
野村美國利率策略部主管GeorgeGoncalves亦指,08年全球信貸氾濫,導致金融體系過度槓桿的情況,如今已不復再,相信短期融資市場不會再度癱瘓。花旗亦指,即使美元拆息上揚,亦不代表金融市場大禍臨頭,目前銀行業恢復上世紀80至90年代較為審慎的放貸模式,對金融體系長遠發展大有裨益。
近日LIBOR上揚,對銀行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相對較穩健的銀行如德銀、摩通,其美元拆息周四分別為0.48厘和0.5厘,財務狀況相對較弱的蘇格蘭皇家銀行、WestLB,其拆息則分別達0.6厘和0.59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