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事件不但令外資在中國「血汗工廠」問題浮上枱面,也令「產業升級」再成為話題。傳聞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近日在內部會議上,對富士康「低成本、勞動力密集」的模式有不敬之辭;官方新華社昨也罕有發表文章,強調富士康事件警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外界關注富士康或面臨輿論和官方雙重壓力,或陷撤單潮。
雖然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前日在富士康會見郭台銘時,公開肯定廠方採取的防範措施,對外給足郭台銘面子,但有消息指,日前在深圳市召開的黨代會上,王榮曾點名富士康,指其「低成本、勞動力密集」的生產方式,不該在深圳存在;但有關傳聞未獲官方證實。
新華社評論文章指,富士康憑藉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精密模具、關鍵零組件、機電整合模組等產品上具競爭優勢,吸引諾基亞、蘋果等全球客戶,是中國主要依靠外資、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發展方式的縮影。富士康代工蘋果公司iPad每台僅獲11.2美元,與最低售價499美元相比微不足道。
富士康恐陷撤單潮
文章指,這種模式為中國帶了名義上的巨額貿易順差,但在國際產業鏈中處於最低端,利潤極低,一旦遇上外部環境劇變,也最易受到衝擊,直指富士康事件,催促中國必須刻不容緩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官方喉舌對富士康多多不恭之言,引起外界關注。
台灣輿論認為,若台企仍想藉高效率、低成本、大量出口的傳統方式,在大陸賺錢,恐怕不是長遠之計,並質疑事件恐令富士康遭遇撤單潮。
國際特赦組織則表示,關注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不排除介入調查。認為富士康應檢討員工待遇問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