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屋企人成日話我蠢!」年輕時在擂台上以拳頭打下輝煌戰績的李振興,放棄了當傳統拳館教練、賺取豐厚收入的機會,他選擇了一條別樹一格的拳術教練之路。過去十年,他不計酬勞回報,專門接收問題青少年,徒弟中有不願歸家的邊緣青年,也有終日流連街頭尋釁的小伙子。透過教授拳術協助這群曾經迷失方向的青少年重返正途,說他是泰拳教練,遠不如說他是個社工更貼切。
「其實都唔係咁壞」
李振興83年加入拳壇,曾赴泰國學習泰拳,當職業拳手期間多次參與海外賽事,是本港80至90年代的拳王。放下職業拳手的榮耀以後,他一直於拳會擔任教練,致力培訓年輕拳手。直至2000年,拳會接到一間天水圍社區中心來電,查詢是否可派一名教練到中心教拳,對象是一班被區內公認的「曳仔」,他至今仍清楚記得同事的一句話,「你驚唔驚?嗰班o靚仔冇性o架!」
擂台上再強的對手也打過了,何懼o靚仔?李振興沒有多想,便到天水圍授課。偏遠社區的徒弟,有三更半夜也不願歸家的夜青,有練拳期間走到後巷吸煙的孤僻少年,也有天生精力旺盛及有暴力傾向的好打一族。不過,在親近接觸後,他認為徒弟「其實都唔係咁壞」。這樣客串形式接收社工轉介的問題徒兒,一當就是8年,也與不少社會服務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08年,李振興終於有機會自成一派,在元朗錦田找到一處地方,設立他的「振興拳擊會」教授徒弟。拳擊會設施簡陋,只有一個擂台及幾個沙包,練習場地沒有門,學拳先要學懂忍受蚊叮痕癢。他說刻苦的環境也為徒兒提供克服困難的天時地利,「泰拳本身係一種刻苦拳術,任何時間都係長時間訓練出嚟。」為了維持拳擊會營運,他每月都要補貼數千元,與收穫相比,這些付出微不足道。
首要條件以德服人
李振興的授徒方式重於身教,首要條件是以德服人,遇上常出外打架鬧事的徒兒,他會反建議徒兒先與師父較量,「你要打到我超過十拳,唔係唔好出去打交。」他從不主張強迫性訓練,只要求徒兒盡力而為,慢慢克服困難,「強迫性會有反感,我同你一齊做,我同你一齊練,自然性克服效果先最好。」
振興會的理念,早前獲得不少團體及熱心人士認同,資助李振興在荃灣工廈擴充拳館。拳館明日正式開幕,仍是以非牟利形式運作,他只收取車馬費,用以維持生活。但是,他也非全沒回報,昔年在天水圍社區中心初試啼聲教授的徒弟譚志仁,今天剛完成大學課程,義務替拳館任秘書,正是投身義務工作多年的果實,「睇見佢哋成長同轉變,好開心。有啲事唔係錢可以衡量,滿足喺個心度,講唔出口。」
記者 蔡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