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記林毅夫演講對談 - 黃元山

貸評山下:記林毅夫演講對談 - 黃元山

兩個禮拜前,有幸獲邀出席母校芝加哥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論壇,作簡短發言,同場是著名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作主題演說。
林毅夫是芝大的師兄,亦是中國少數的經濟學家,能一方面與西方的學術界銜接,另一方面又熟悉國情,國家近幾年的經濟政策,明顯受其觀點影響,自從他獲任為世界銀行高層後,標誌着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漸提升,他的一言一行,更受全球傳媒關注。
當天他主題演說的內容,很快已成為全球主流經濟傳媒的頭條。單看坊間的報道,我認為太過片面,而且我有幸在午飯時和林毅夫有多一點的交流,有必要把他整體的思想較詳細地記錄起來,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和回應,也算是跟讀者分享對「後金融海嘯」經濟發展的看法。

憂陷雙底衰退

首先,他認為未來一兩年,全球經濟很有可能陷入雙底衰退。中國領導人差不多是全球唯一仍在公開憂慮雙底的元首,從這點可以看出林毅夫的影響力。他認為很有可能雙底,是因為過去一年多的復蘇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是庫存的再補充,但這個過程已差不多完結;二是政府的救市措施,但各國政府的財赤已經很高。
雖然救市措施使各國避過一次大蕭條,但經濟仍然脆弱,因為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就是全球產能嚴重過剩,因此使用率仍比正常低10至15%,而失業率依然高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消費需求疲弱,投資回報預期也不高,於是,無論消費與投資也持續低迷,拖累經濟增長。
全球的產能嚴重過剩,本身由金融層面(即過度借貸),推進到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再影響金融體系,使呆壞賬增加,包括房貸的進一步惡化。

產能過剩負債重

林毅夫的觀點,跟過去一年多我談論美國經濟復蘇,只是表面假象而未必能持續的論點,不謀而合。坊間很多人說,根據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失業率是滯後指標,會隨着GDP增長而改善,所以不用擔心失業高企。
但他們沒有留意,這不是一般的復蘇,用林毅夫的說法,整個體系還是產能嚴重過剩;用我一直的說法,就是整個經濟體系有太多債,包括已經引爆的次按債、政府攬上身的金融機構債、歐豬五國的債、日本和英國的債等,於是有很大的「去槓桿化」壓力,暫時只是由政府的救市措施,包括印銀紙頂住。
在這個大環境底下,失業率不再只是一個滯後因素,而變成結構性問題(差不多一半的失業率是長期失業),再引起其他問題,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是這個惡性循環中的重要一環。
(系列一)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